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常态
探究
教研
活动
重中之重
常态课探究是教研活动重中之重
常态课探究是教研活动重中之重
摘 要:分析常态课存在的问题,把对常态课的研究作为教研活动的重中之重,到达切实提高常态课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常态课; 要求要明确; 形式要多样; 内容要丰富; 效果要检测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3〕12-067-001
常态课,又称家常课,即教课表上安排的、由执教者“全权〞掌控的那种课。这种课占教师上课课时数的99%。
除常态课外,还有一种课叫公开课,如示范课、研讨课、评优课等。据我了解,现在学校的教研活动形式,根本上以公开课为主,上课结束后的研讨其实是要大家来一番赞歌式的评价,并记录在案,成为备查的“台帐〞,成为学校教师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是这样的课只占教师总课时的缺乏1%,有大量教师一学期也轮不到一次。
因此,我认为常态课的研究应是学校各类教研活动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常态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随意性大,教师常常处于一种“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状况。如何把常态课的研究作为平时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研活动的要求要明确
1.教师分类不同的要求
要想把“常态课〞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我们不搞一刀切,对不同教龄的老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1教龄三年以内的教师。这些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或工作时间不长,本着对他们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对他们严加要求,悉心指导,使他们逐步熟悉教材,掌握教材,以逐步到达“常态课〞的标准。
首先,开学前,要对这些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其次,开学一个月后,教导处组织教研组组长一起随堂听课,课后检查他们的备课情况,看教材钻研是否透彻,上课是否完成预定目标等;然后,在这些青年教师进行第二次备课之后,再让他们完成课后反思或教学随笔,都能站好、站稳讲台。
1.2教龄在3-5年的教师。这一教师群体教学技法日益成熟。对他们来说,已经有独立解读文本和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所以,对他们在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中的要求要有所提高。
坚持每月一节汇报课。期初就提出要求,上课前,同教研组一起磨课、探讨,课后进行评课、反思,同时完成详细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各一份,并同时积极推荐他们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评比活动。这样既给他们的成长搭建了舞台,同时也提高了独立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和上课的能力。
1.3教龄在5-10年的教师。压重担,学校要充分发挥这一骨干群体的力量,让他们承当学校研究的课题,担负师徒结对的责任等等,让他们在责任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会越干越有劲,才会迫使他们不得不再次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以不辜负领导、徒弟等寄予的愿望。
树目标。开学伊始,我们就可要求他们认真填写自己本学期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如在业务称号方面,要坚持一级一级主动申报、接受考核:“教坛新秀〞满三年申报“教学能手〞;“教学能手〞满三年申报“学科带头人〞等等。
1.4教龄满10年以上的教师。这一群体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而成为了学校的中流砥柱。所以,学校要要求他们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上做文章,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等;学校中各种荣誉称号也向他们倾斜,促使他们在专业上进一步成长。
2.单元教学专人把关
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指定人员进行钻研、分析,寻找并确定训练点。在教研活动时,由这位老师向全教研组教师进行汇报,大家讨论补充,逐步形成大家对这个单元主要知识点的共识,并用于指导同年级教师的教学,以促使平时的“常态教学〞更有效。
3.加强随堂听课指导
随堂听课是检查和催促教师“常态课〞质量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要加强随堂听课。但仅凭教导处的人员去听课,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请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一同参加随堂听课。这样不但面广了,而且还有针对性,听课的老师和被听课的老师都能认真对待,也确保了“常态课〞的有效性。
二、教研活动的形式要多样
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才能让教师长期保持进行常态课研究的热情,这是提高“常态课〞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常态课〞研究的形式可以是沙龙式的,这样大家针对一个话题没有拘束畅所欲言。这种形式比拟轻松,气氛比拟活泼,大家通过漫谈,相互启发,获益不浅。
“常态课〞研究的形式还可以利用网上“瑞博平台〞,围绕一个话题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意见。这种形式不受时间的限制,大家随时随地,只要有空翻开就行。如本学期教导处就“语言文字训练过时了吗?〞这一话题要求教师在网上参与讨论,发表评论。这种形式深受教师欢送,大家在网上谈得热火朝天,真是“我方唱罢你登场〞。
“常态课〞的研究形式还可以是由学校的共青团组织青年教师来开展。只要我们潜心于“常态课〞的研究,就一定会找到好的途径、好的方法。
三、教研活动的内容要丰富
但凡课表上安排的,教师们要上的课,都是“常态课〞研究的内容。如语文不能只把研究内容限制在阅读教学上,还要进行写字教学、口语教学、习作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型的研究;还可以安排“练习课的指导〞、“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复习课〞研究等等。这样的研讨对青年教师来说特别实惠,因为各种课型都研究到了,就消灭了教学上的“盲点〞,对他们的全面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四、教研活动的效果要检测
研究的内容确定了,那么什么样的“常态课〞才算是有效的呢?怎么来评价“常态课〞呢?我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效果检测。
1.教学内容是否简明
任何“常态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应该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整合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删繁就简〞,也就是要把“根〞抓住,让教学“返璞归真〞。
2.教学环节是否把握
一堂好的“常态课〞,看看其在备课时有没有考虑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针对不同的文本,我们应该有不同的解读。有的抓住文章的一条线――情感变化线,就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方向,如剪枝的学问抓住作者“满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满怀好奇〞这一情感变化来帮助理清课文的思路;有的抓住文章的结构;也有的抓住一些重要的词语等等。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这样做了,就是一堂好的“常态课〞。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猫头上抓抓,狗头上拉拉〞,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的做法,我们一定要抛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