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饮水词
关于饮水词意境构建艺术的研究
文学专业
关于
饮水
意境
构建
艺术
研究
文学
专业
关于《饮水词》意境构建艺术的研究
摘要
“意境”一词是中国古代诗词欣赏中的一个重要的阐释性概念,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最文化特色的美学范畴,它生动地体现了诗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代表了他们的“追求美”的艺术精神,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一大创造。一首诗或一首词能否成功,能否成为人们所诵读的经典,一方面在于该作品对作者意念情感的传达,另一方面则在于其是否有意境、其意境深浅与否,是否能与读者间产生共鸣,并让读者产生审美联想和想象。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对《饮水词》意境构建艺术进行了研究,并分别从纳兰性德对意象的选择和处理、意境营造的手段和意境营造的特点三方面展开,以便让人们系统、科学地去欣赏纳兰性德的词,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传统审美追求和艺术精神的进一步挖掘。
关键词
饮水词 纳兰性德 意境 意象 审美 情感世界
引言
纳兰的词近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方面由于纳兰别样的情感,而另一方面则离不开他构造意境的高超手段。他将自己独特的情思寄寓华丽而凄美的意象里、将自己剪不断的哀思散落在字里行间,将自己的念想隐匿于无形的空白间,来向人们诉说,使人为他的一字一句所动,被他的一情一意所牵,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跨越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意象作为诗词解构的初阶,是研究《饮水词》意境构建艺术的突破口,而词中关于意象的选择和处理纳兰自有其特点。其次在营造意境的普遍的“炼字”和“炼句”中,纳兰更是应运自如,因此才留下了“一往情深深几许”、“一生一代一双人”和“我是人间惆怅客”等等一系列的意蕴深邃的佳句。而其“哀感顽艳”的意境的营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两方面。以下即为本人从意境理论出发来研究《饮水词》意境构建艺术的内容。
正文
第一章 意境的来源、处理和生成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意象作为一种“媒介”为诗人们所用,借此来达到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审美价值。刘勰在《文心雕龙 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思是通过意象来发现诗词中真正所要表达的独特的内容,这类意象一般是在诗词中直接呈现的,是诗人自身情感和客观事物或形象的有机结合之后的“意中之象”。然而,中国古典是学不仅关注诗所直接呈现的意象,更关注“言外之意”或“象外之象”,在此就涉及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境,即刘禹锡所言“境生于象外”,着重于诗词所直接呈现的意象之外的内容。直接呈现的称为有限的象,即后人总结的“实”,而没有直接呈现的则是无限的,是“虚”,是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将现实、有限的象与作者的情与意相结合并加以延伸,从而形成“言不尽其意”效果。
意象是意境的基元,是作者对自然之物的审美把握。对意象的处理是每个诗词作者形成自身风格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具有独特审美性的意境生成的主要渠道。
第一节 意象的选择
关于意象的选择,目的是增加语言的“可感性”,意象越形象、越具体,越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在纳兰的词中“梦”、“雨”、“春”、“愁”、“夜”、“寒”等意象大量出现,这些意象自古以来都被诗人们用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其中“梦”、“春”、“夜”和“雨”等意象的情感表现力较为中性,但在特定的氛围中,能激发读者的无限遐想,从而进入作者独特的情感境界。这些意象选择体现了纳兰作为一个诗人的情感细腻、认知敏感的禀赋。而“愁”、“寒”和“泪”等意象则直接表现为悲凉哀怨的情感,直接体现纳兰的情感经历和性格特征。如“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雨湿红绡。那将红豆记无聊。 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离魂入夜倩谁招。”(《浣溪沙》)用“雨”、“春”、“夜”和“离魂”等意象突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对归期的渴望,营造了一个孤独、寂寞、幽冷和惆怅的氛围,让人不觉得便哀伤了起来。这样的意象对于意境的情感基调的生成有很大的作用。
此外,我们也不难看出纳兰选择的意象均为自然之物和日常生活中可信手拈来的物或景,如:“山”、“水”、“风”、“雨”、“夜”、“花”等等自然中的意象;“床”、“枕”、“屏”、“炉”、“烛”和“被”等日常生活中物体。如“严宵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 香篝被浑闲事,回首西风。何处疏钟。一穟灯花似梦中。”(《采桑子 严宵拥絮频惊起》)中的自然意象:“宵(夜)”、“斜汉(银河)”和“西风”;日常生活中的意象:“毡帷”、“火(炉火)”、“香篝(薰笼)”和“灯花”。这些自然之景和日常之物交相呼应吧作者的军旅之苦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意象的简朴与情思的生动让整首词诵起来水到渠成而又深有感触。
正是纳兰选择意象的顺其自然,才使得读者在欣赏他的作品的时候快速入境,进入状态,同时产生共鸣,也因此他所言的情总是随景而发,自然流露。
第二节 意象的处理
纳兰的词风被人们称为“哀感顽艳”,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纳兰对意象的处理、修饰上。这种修饰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情感”修饰;二是颜色修饰。前者对应“哀感”,后者对应“顽艳”。 其中对意象的“情感”修饰对意境营造的贡献较大。
对于大自然中的意象的修饰纳兰多着眼于意象的完整与否和冷暖,如“残月” 、“残阳”、“落梅”、“落花”、“残雪”、“冷香”、“凉月”、“残更”和“凉宵”等等,这些修饰使这些意象更具表现张力,并充斥着凄凉哀婉的氛围。正因为这些意象在其词中大量的应用,浓郁的悲剧气氛和感伤基调才随着寥寥几语油然而生,让读者不由得与纳兰同伤,甚至是因感同身受而感伤。如:“凉月转雕阑。萧萧木叶声乾。”(《河渎神》)中的“凉月”;“今夜冷红浦淑。鸳鸯栖向何处”(《河渎神 风紧夜行高》)中的“冷红”;“帘卷落花如雪。烟月。谁在小红亭。”(《荷叶杯》)中的“落花”:“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采桑子 彤霞久绝飞琼字》)中的“残灯”这些意象都是作者内心的外化,能激起读者的惆怅与忧伤。
对于生活颜色的修饰纳兰则着眼于比较清、丽的颜色,如“红”、“绿”、“碧”、“黄”和“青”等颜色。如“燕子矶头红廖月,乌衣巷口绿杨烟”(《梦江南 江南好,坏故意谁传》)中的“红廖”和“绿杨”相对应,给人一种繁华艳丽的视觉共鸣。与此相似的词句还有“香散翠帘多在水,绿残红叶胜于花。”、“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如梦令 黄叶青苔归路》)、“已分裙衩绿,尤裹泪绡红”(《临江仙 六曲阑干三夜雨》)。对意象颜色的修饰,在纳兰的词中主要起着烘托氛围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出人意料的,如“红泪”、“绿影”和“粉泪”等等。这种对意象所进行的颜色修饰可提升词的可感性和生动性,为意境的营造和可感作铺垫。
纳兰对意象的独到处理,是纳兰词给人印象深刻的一大原因,他的“残烛”、他的“冷月”、他的“红泪”以及他的“断肠”都是《饮水词》的标志,是纳兰情的标志。
第三节 意境的生成
意境的生成有赖于“意象型”概念的提出,它强调意象在诗词中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为各自阵地所起作用的。比如,“昏鸦尽,小立因谁恨。急雪乍翻香阁絮,清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梦江南》)。一连串的名词意象如“黄昏的乌鸦”、“轻微的风”、“插着梅花的瓶子”和“心字型的香”等共同营造了哀且凉的氛围,描摹了一个怀有相思之苦的男子的心灰意冷和无奈。这些意象单独存在并无特别的意义,只有组合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中,彼此关联,相互阐释,才能与纳兰当时的哀情产生共鸣。至于意象组合的方式,大致分为对比、映衬、跳跃等方式,不同的意象组合方式,营造出的艺术韵味也有所不同。
意象组合中, 象与象的对比,能够增强作品艺术的表现力,且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张力。其次映衬也常作为意象组合的一种方式出现在诗词中,在这种关系中,独立的意象往往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形成某种合力和张力。
一、象与象之间的对比与映衬
在纳兰的词中,象与象之间的对比相对较少,而象与象之间的映衬大量存在。这大致是因为纳兰的词一贯秉承感伤的基调所导致的,都是由伤感而发。
如《河渎神 凉月转雕阑》:“凉月转雕阑。萧萧木叶声乾。银灯飘落锁窗闲。枕屏几叠秋山。 朔风吹透青缣被。药炉火暖初沸。清漏沈沈无寐。为伊判得憔悴。”上片是从大景到小景、从室外到室内,用“凉月”和“木叶声”两个意象烘托出萧瑟的氛围,继而转向室内,“银灯”、“锁窗闲”、“朔风”、“清漏”等室内意象进一步被映衬出来,使整个画面透着肃煞凄凉之气。而此些最终都为最后的“憔悴”这一象外之象做铺垫,“为伊判得憔悴”,即使为了你变得衣带渐宽、越发憔悴,我都无怨无悔,这一结局在一片凄凉景象的烘托下,显得更加沉重、出神。在这首词中的“朔风吹透青缣被。药炉火暖初沸。”两句似乎存在着“吹透”和“火暖”这一组隐隐的对比,实则不是这样的。“药炉句”出自于王彦泓《述妇病怀》诗:“无奈药炉初欲沸。”看似“药炉句”并没有一丝的情参在其中,只是在记实,这正凸显了纳兰化前人诗句为己所用的高超手法。 盛冬铃曾在《纳兰性德词选》中称其其化用别人诗句颇为得法:“似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能任意取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漏明显的斧凿痕。”纳兰用前人的诗句来从侧面衬托自己的无奈,将悲凉的意境托地更加幽怨,这种委婉的哀怨实则让人心恸。
这种以意象间的“映衬”来烘托意境的词在《饮水词》中还有很多: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
其中“凄凉曲”、“风”、“雨”、“灯花”、“梦”和“灯花”等意象的悲凉、无奈,将最末“谢桥”这一本无情义的“虚象”衬地情感充分,意蕴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相思之苦。
“冷乡萦遍红桥梦,梦觉闻鸦。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采桑子 冷香萦遍红桥梦》)
其中“冷乡”、“梦”、“月”、“桃花”、“雨”、“春”、“烟”和“纱”等一系列的意象相互映衬、脱出了一幅凄凉悲怆、黯然伤神的画面。
许多纳兰的词都用象与象之间的对比映衬来达成整个意象全景,最终实现对其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体现了纳兰独特的才气。
意象的跳跃式组合
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认为“文学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因此在其表达手法和艺术形式上必须有创新,这样就会增加阅读的难度,延长阅读者的阅读时间,由此凸显出文学特有的审美感知。”意思是诗人或作家必须在语言和表达形式上有所创新,从而作品的新奇感和吸引力。意象的跳跃式组合正是对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创新,它通过不同范畴间意象的跳跃加强了语言对事物的刻画力度,使读者获得新奇的体验。这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类似,对部分内容进行保留和取舍,利用相互间的作用产生新的含义,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联想。这种极具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在《饮水词》中也多次运用。
“燕子矶头红廖月,乌衣巷口绿杨烟。”(《梦江南 江南好,怀古意谁传》)
二句一写城外,一写城内;一写秋,一写春,将江南的整个风致两语道出,“燕子矶”、“红廖月”、“乌衣巷”和“杨柳烟”所勾勒的两个景致的关联引发的是新颖独特的审美体验。而该两句与词末句“风景忆当年”的跳跃使读者的思维瞬间从现实的景象上升到更高、更引人深思的境界:一代文化古城的年年依旧,并没有让纳兰的笔停留于它的风景,而是站在燕子矶头沉思、感慨历史的沧桑,不见古人,不见来者,空余一孤人怆人。
另一首利用跳跃式组合而将作者要表达的情境表现地十分有张力的是: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
“山、水、榆关、千帐灯、风、雪、梦、”等一系列的意象的跳跃,完成了对现实情况的描述,直到最后一句中的“故园”,才实现了质的跨越。前面的看似在叙述,直到最后才揭开了“抒情”的本质,使读者再次回味全词,前后冲突的情形让此词艺术魅力大升,也提升了该词的审美兴趣。
意象的组合方式对作者情感的表达有着很大的作用,纳兰往往是在系列的“景意象”如“夜、雨、烛、花、灯和风”等和“情感意象”如“断肠、谢桥、梦愁、恨和伤”等之间跳跃转换,进而实现其抒情的目的,这种方式本身就具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加之纳兰天生忧郁的性情,其词便更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