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精).doc
下载文档

ID:104575

大小:143KB

页数:12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动物 营养学 课程 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1. 课程概述 (1)课程属性及课程介绍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动物营养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和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研究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动物营养学重点阐明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及其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从事动物生产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南。   (2)适用对象:本校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 (3)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 后续课程:饲料学、饲料添加剂学、配合饲料学、猪生产学、牛生产学、羊生产学、禽生产学 2. 教学目的、意义、任务 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 3. 主要教学方法、手段 :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分析、讲解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践教学采用任务式、参与式;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 4.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教材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 5. 学时与分配 总学时: 70 理论教学 50学时 占全部学时的80% 实验教学 20学时 占全部学时的20% 6. 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通过实验课及教学学习和操作技能锻炼,掌握饲料常规成分分析、纯养分分析、饲料卫生指标、快速检测分析的操作方法,熟悉实验室目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并掌握和了解当前仪器分析技术的有关仪器操作(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定氮仪、氨基酸分析仪、测热仪、动物血液生化分析仪等)、动物试验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实施方法、以及本专业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套建设。使学生在实验室动手能力及基本技能方面得到严格训练,具备从事饲料分析、质量检测、营养价值评定与生产管理的能力。 动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及教学实习大纲另行编写。动物营养教学实习单独考核和计算学分。 7. 课程考核要求: 闭卷 占80% 出勤及平时表现 占5% 作业或测验 占5% 实验 占10% (二)本文 绪论 1学时   (1)教学目的:掌握营养、营养学、营养物质的概念及动物营养学的目的与任务;了解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养分、营养、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的、内容、任务、发展历程及趋势。 (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授。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介绍营养和畜牧生产的关系 0.5学时 一、动物营养有饲料科学在畜牧生产的地位 二、动物营养研究对畜牧生产的贡献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任务以及该课程和其他各门科学的关系 0.5学时 一、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任务 二、动物营养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一章 动物及饲料 2学时 (1)教学目的:了解动物与植物的化学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动植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差异。 (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授。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物与饲料 1学时 一、 动物与饲料 动物生产与植物生产间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及转化的一般过程。 二、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饲料的概略养分及其含义、纯养分,饲料营养物质的功能。 第二节 动植物的化学组成 1学时 一、动物体的化学成分 动物体内纯养分的含量及变化规律。 二、动植物化学成分的比较 动植物体化学成分的差异。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利用 2学时 (1)教学目的:阐述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和影响饲料消化率的诸多因素。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微生物消化的意义;饲料某养分消化率的含义及与消化率有关的因素。 (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授。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饲料的可消化性 1学时 一、 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物理性、化学性、微生物性消化的作用及其特点。 二、 各种动物的消化吸收特点 各种动物消化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和饲料的消化性 1学时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第三章 水的作用和需要 1学时 (1)教学目的:阐述水的性质及其营养作用以及影响水需要的诸多因素。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动物对水的需要及其影响因素。 (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授。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的性质和作用 0.25学时 一、 水的性质 水与动物营养有关的性质。 二、 水的生理作用 水的营养生理作用。 第二节 动物体内水的平衡及其调节 0.25学时 一、 水的来源 动物体获取水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二、水的流失 动物体内水的代谢途径。 三、 水的平衡及调节 水的平衡及调节机制。 第三节 动物的需水量 0.5学时 一、动物的需水量 动物的需水量及其相关因素。 二、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 动物的种类、饲粮和环境因素影响动物的需水量。 三、水的缺乏 第四章 蛋白质营养 5学时 (1)教学目的:了解蛋白质的组成作用和代谢;掌握各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蛋白质的品质及其利用;非蛋白氮利用。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各种动物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特点;衡量蛋白质品质的指标;非蛋白氮利用的原理及合理用量的确定。 (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授。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蛋白质的组成和作用 0.5学时 一、 蛋白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分类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构成单位;蛋白质的性质与分类。 二、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蛋白质在动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 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1.5学时 一、 非反刍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消化、吸收特点;影响单胃动物蛋白质消化的因素。 二、反刍动物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饲料蛋白质的瘤胃降解、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及其意义、过瘤胃蛋白质的概念及其评价;影响反刍动物含氮物质消化和吸收的因素。 第三节 蛋白质、氨基酸的代谢 0.5学时 一、 一般代谢 机体氨基酸代谢的一般规律。 二、蛋白质代谢的动态平衡 蛋白质的代谢周转、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第四节 蛋白质、氨基酸的质量与利用 1.5学时 一、 必需、非必需氨基酸及限制性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及限制性氨基酸的含义。 二、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 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或目前还有一定意义的评定方法,有效氨基酸、瘤胃降解与非降解蛋白质的评定及其意义。 三、理想蛋白质 理想蛋白质的概念、模式。 四、 饲粮氨基酸平衡 蛋白质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必需氨基酸的数量和比例是否恰当的问题。饲养氨基酸含量的表示方法、氨基酸缺乏、氨基酸不平衡、氨基酸互补、氨基酸拮抗、氨基酸中毒及氨基酸平衡的调节方法。 第六节 非蛋白氮的利用 1学时 一、动植物体内的非蛋白氮 非蛋白氮的含义及动植物体内的含量。 二、反刍动物对非蛋白氮的利用 反刍动物利用非蛋白氮的原理;非蛋白氮用量的确定方法及影响其利用的因素;非蛋白氮中毒及解救措施。 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营养 2学时 (1)教学目的:握碳水化合物的分类、营养生理作用,比较学习并掌握反刍与非反刍动物饲料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利用过程及其异同。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功能;CF的营养生理功能;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消化、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异同。 (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授。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生理作用 1学时 一、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分类和主要性质 碳水化合物分类、一般性质,非淀粉多糖、饲料纤维的含义。 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及其它特殊作用。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1学时 一、消化和吸收 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特点;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特点。 二、代谢 非反刍动物的代谢特点;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特点。 三、纤维的利用 饲粮纤维对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的作用。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2学时 (1)教学目的:要求掌握脂类的理化特性和营养作用、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种类和作用、日粮添加脂肪的应用。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脂类的营养生理功能;EFA的概念、营养生理作用;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利用特点。 (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授。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脂类的组成、结构与分类、性质与作用 0.5学时 一、动物营养中的脂类的分类、组成及来源 二、脂类与动物营养有关的性质 三、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1.0学时 一、脂类的消化、吸收 非反刍动物脂类的消化吸收、反刍动物脂类的消化吸收、脂类。 二、脂类的代谢及转运 脂类的转运、代谢及其效率。 第二节 必需脂肪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