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药公司产业链.docx
下载文档

ID:104397

大小:29.16KB

页数:1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制药 公司 产业链
制药公司价值产业链深度分析(股)(证券之星) 继上期关注医药行业政策之后,本期理财周报将立足化学制药的本源,从公司产品和产业链本身寻找不同类型公司不同的颤动之源。 化学制药作为医药行业最大的板块,因为制作工艺、原材料和发展周期与中药、生物制药区分开来。化学制剂主要是指药品的活性成分是化学合成药物,和它相对应的包括中药,生物制剂。化学制剂主要指的是西药制剂,生物制剂主要是疫苗,动植物提取物的制剂等。 化学原料药竞争惨烈 在理财周报关注的A股上市公司中,化学制药公司有85家,其中47家公司主要从事化学原料药,而有81家公司主要做化学制剂。 化学原料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家,47家原料药公司中不乏国际原料药巨头。然而工业化生产下的原料药公司利润被残酷的市场竞争和下游成品市场价格战一再压缩。 品种相对单一的原料药公司的业绩便随着原料药市场的价格随时波动,典型的如健康元、金达威、浙江医药等。 制剂行业千差万别 将产业链从原料药延伸到化学制剂是众多医药公司转型的方向。 制剂方面,理财周报统计的两市81家化学制剂公司,按照药物作用分类,覆盖了22个制剂大类,其中包括调节免疫功能制剂、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类制剂、解热镇痛制剂、抗肿瘤制剂和抗生素制剂等。在同种用途下,更加容易比较不同公司的竞争力。例如抗生素领域,尤其是广谱抗菌类药品,已经几乎达到了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国内产量过剩导致价格激战。而高端的如抗肿瘤药品方面,因为进入壁垒高、研发困难而呈现出寡头垄断格局。 从市场关注焦点来看,医药公司除了行业价值投资之外,事件性的冲击对医药板块的波动影响也不容小视。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5年的禽流感,再到近期的日本地震和明胶事件,以及市场惯性炒作的抗癌药物等,都是推动医药板块资金动向的驱动型事件。这些颤动因子集体构成了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驱动。 14抗肿瘤公司:专利权少得可怜 未来增长看靶向药 恒瑞医药占据植物类抗肿瘤畅销品牌多西他赛39%的市场,寡头竞争前三名占据市场90%份额 理财周报见习记者 金耀/文 抗肿瘤药根据作用机制和来源来分,一般分为抗代谢药物、抗生素、烷化剂和铂类、植物类药、激素和其他六大类;其他类中还囊括了靶向药物、门冬酰胺酶和生物反应调节剂等。 植物类药是目前最大类别的抗肿瘤药。其中,多西他赛在2008年植物类抗肿瘤畅销品牌中超过了紫杉醇,位列第一。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由于传统药物的耐药性等原因,具备增强常规治疗抗肿瘤并减少毒副作用功能的靶向药物,会成为未来国内抗肿瘤药增长的主要动力。 靶向药物在国内大多数仍作为临床二线用药主要在于其价格昂贵,一般都在10万/疗程。 目前国产抗肿瘤靶向药物有治疗肝癌的华神集团的利卡汀、南京先声的恩度等。 单个产品中寡头垄断居多, 中外资针锋相对 主要的抗肿瘤药物中,就单个产品的竞争格局来看,呈垄断或寡头垄断居多。 多西他赛共有17家公司获得了生产批文,但整个多西他赛市场中份额前三的公司的占有率(2010年数据,下同)总和就达到了近90%;国内抗肿瘤药龙头恒瑞医药凭39%的占有率居首,法国的赛诺菲安万特以33%居次席。 除多西他赛外,同样呈2家或3家公司独大的寡头垄断局面的药物还有奥沙利铂、表柔比星、吉西他滨、香菇多糖、白介素-2、培美曲塞和伊立替康等。 斑蝥酸钠制剂则是由一家公司,贵州益佰制药,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达78%,而市场占有情况排第二的贵州柏强仅有15.5%的市场份额;乌苯美司胶囊市场也是类似情况,由普洛股份独占了约80%的市场。 竞争情况较激烈的药物有紫杉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胸腺五肽。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国内批准生产的公司虽然仅有11家,但除了山东齐鲁35%的占有率较高外,余下10家公司的占有相差不大,都在10%上下,譬如国内两大知名药企哈药、双鹭就分别占6%和4.5%。 虽然在2010年,多喜他赛、紫杉醇、吉西他滨、伊立替康等药物的销售中,国产药物已经超过进口药物的份额。 但是,据HDM系统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抗肿瘤药样本医院采购金额中,排名前五的公司中前四位都是外资公司。 振东岩舒注射液毛利率夺魁, 紫杉醇竞争激烈挤压售价 国内有多种抗肿瘤药物的毛利率较高。行业龙头恒瑞医药的抗肿瘤药的整体毛利率约在80%,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45亿,并有多个过亿产品;其中多西他赛、奥沙利铂的2011年销量约在10亿和7亿左右。 四环生物的白介素-2在2011年的毛利率也在83.29%、海正药业的抗肿瘤药整体毛利率有82.41%、海南海药的紫杉醇毛利率达到了79.3%。而振东制药的岩舒复方苦参注射液算得上是抗肿瘤药物中毛利率最高的产品,竟高达94.6%。 另外,经济学书本上关于完全竞争或垄断市场上产品价格的理论在抗肿瘤药物市场上同样适用。紫杉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国内批准生产紫杉醇的公司有44家,而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实际竞争者不计其数。 以30mg/5ml的紫杉醇脂质体为例,其2011年国内的平均价格在200元左右,由于环保和关税影响,进口价格则要1300元左右,国内招标的价格在1100元;而在2006年,国内同规格的紫杉醇产品大多数在400-500元,当时,海南海药的紫杉醇毛利率有近90%。 相比较紫杉醇,市场仅由海正药业和美国辉瑞瓜分的表柔比星的售价则要稳定得多。 海正药业生产的10mg/5ml规格的表柔比星2011年的零售价在各地区一般是125元,2008年是135元左右,2006年则是140元左右。 24抗生素公司不敢抬头:政策空头组合拳 复苏迷离 5月8日卫生部公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成为史上最严的限抗令 去年夹缝生存的抗生素制剂,到了今年,阴霾依然挥之不去。 政策面的持续紧收、行业竞争格局的不明朗,这些都困扰着抗生素制剂未来的发展。虽然近期行业的药类价格有所上调,但产能的问题似乎在告诉我们,抗生素制剂,离春天还很远。 史上最严的限抗令 严格的政策非但没有转机,释放出利好信息,反而表现出更加紧缩的迹象。5月8日,卫生部公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这份将在8月份正式实施的条例主要涉及到三点内容:建立抗菌药的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三级管理制度;构建抗菌药在临床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监督管理主体对象和法律责任。 这份最新出台的规定,较以往的限抗令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早在2004年,我国就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不过,伴着随后几年抗生素滥用的现象愈发严重,监管部门才逐渐加强管制力度,一系列的限抗令频繁颁布,生产该类药物的厂商均受到了较大的打压。 而如今这份新规定,不仅管制的基调毫不动摇,而且,还有走向常态化与精细化的趋势。监管的渠道开始拓展至先前管理松弛的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抗生素的使用限制也细致化,如口腔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不超过35种,肿瘤医院少于35种,儿童医院不到50种等。 因而,新出台的办法被冠以“史上最严的限抗令”名号,丝毫不夸张。 不明朗的竞争格局 被政策压得难以喘气的抗生素制剂行业,竞争格局未如想象中呈现出泾渭分明的景象。 在政策面的挤压下,最容易出现的迹象,就是受不了寒冬的小企业纷纷破产,大规模公司收购整合的资本运作频出,行业集中度因此会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抗生素制剂依旧摆脱不了“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尤其是在头孢领域。 头孢类药物一向是主要的抗生素制剂,但在如今萧条的行业中,其局面依旧处于完全竞争的态势。白云山、鲁抗医药、东北制药、东瑞制药是该领域内实力较强的几家上市公司,但在激烈的头孢制剂中,反倒是像康芝药业这样的新兴公司,依靠头孢他唑巴坦钠,异军突起占据了18%的市场份额。 青霉素亦是如此,尽管国内10万吨的产能已超过全球需求,但面对国际巨头帝斯曼的挑战,该领域的局面也难以捉摸。只有抗生素制剂中规模较小的阿莫西林,竞争格局才算明朗,华北制药、石药集团、联邦制药3家的总产能占据全国60%,其中华北制药还是全球最大。 触底反弹可持续? 今年二季度,价格触底反弹的抗生素制剂,如头孢曲松和7-ACA似乎在寒冬中见到了曙光,但这样的价格反弹是否具备可持续性,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首先,出现近期价格攀升的主要原因,并非由于供需关系紧张造成,而是二季度抗生素制剂行业性的下游补货,加上去年抗生素厂商在限抗令下动力不足与低廉的成本推动,5月才成为了抗生素销售的旺季。 其次,抗生素制剂的产能并未完全释放。据上海一位分析师透露,此前虽有一些厂商在二季度提高了药品价格,但市场的反应并不强烈,相反,最近的价格还略微下降。很多大厂商的抗生素生产线依旧停滞,产能得不到释放,行业集中度并未大幅度提高,未来整个行业的议价能力未必会提高。 最后,抗生素的价格近来虽有上调,但整体走势不强,因为行业的技术门槛较低,前几年的滥用抗生素还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比如中间体7-ACA,前述分析师告诉记者,行业要想在这产品上实现盈利,价格就得在500元/千克以上,但该类药物去年的价格就一直徘徊在450元/千克的低位,二季度虽有小幅上涨,但依旧挣扎在标准线左右,行业离复苏还有段距离。 47家化学原料药公司:完全竞争产能过剩价格下行 化学原料药被分为大宗原料药和特色原料药两类。前中国抗感染类、维生素类、解热镇痛类、激素等大宗原料药和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和地位。 中国化学原料药的57%用于出口,2009年出口165.59亿美元,占药品出口金额的80%。全球生产2000多种化学原料药,中国可生产其中的1600种,占全球19.3%的市场份额,居第一位。 位于制药工业最底端的化学原料药,大多数品种的进入壁垒低、产能过剩,导致获利空间小,毛利率低,长期演绎着涨—扩产—价格下跌—部分企业停产—价格上涨的循环。 业内分析师认为,2012年我国的化学原料药面临着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的双重压力。首先是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其次,印度等主要竞争对手货币贬值严重,人民币尚有升值压力,由此削弱了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大宗原料药的产能过剩所引发的低价竞争和贸易摩擦频发等问题也都相当严峻。 维生素类:VE价格或进一步下滑,VC低位整理 维生素类的原料药品种主要有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2、泛酸钙、维生素A等。 据了解,目前全球对于VE的需求,以VE油计算大约在5.5万吨左右。全球产能6万-7万吨,产能过剩比例约为10%-20%。因此价格难以在非常高的位置长期运行。全球VE的生产企业主要有DSM20000吨,BASF15000吨,浙江医药12000吨,新和成11000吨和西南合成1500吨。这四家企业均是以间甲酚等为基础原料,经过20多部化学反应制备VE,因此具有很强的技术壁垒。此外,新和成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自行研发了另一条以丙酮为起始原料的新工艺。新和成2011年实现净利润1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5%,其中VE营业收入21.3亿元,占总营收的55.94%,比去年少0.4亿元,毛利率为62.23%,比2011年的65.4%略有微降。 与其他维生素不一样,VC主要以人用为主,属于生活必需品,所以需求刚性,周期性不强。从需求结构上来看,食品和医药保健品占VC消费的95.2%,饲料是4.4%,化妆品为0.8%。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已建、在建和拟建的维生素C生产能力合计已近30万吨,全球VC需求量约为12-13万吨,产能严重过剩。 VC的生产技术壁垒不高,产能主要分布于石药3.5万吨,鲁维2万吨,东北制药2.5万吨,华北制药2万吨,江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