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生障碍性贫血.doc
下载文档

ID:104156

大小:59.50KB

页数:5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前沿学术概述 传统观念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再障)是一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或原因不明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这是一个以形态学为基础的概念,诊断主要依据血象和骨髓象改变,是个综合征。既往根据“种子(造血干祖细胞)、土壤(造血微环境)、虫子(异常免疫)”假说和W/Wv、Sl/Sld动物模型及放化疗导致的造血功能衰竭现象,认为再障是一个异质性疾病,是综合征。该“综合征”涵盖了众多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是多病共有的“症”,而非独立的疾病体系。目前国内外对再障的认识较传统观念有显著进步:①确定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不等同于AA,AA只是其中的一种;②明确了AA是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而介导的以造血器官——骨髓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免役抑制治疗可以治愈AA[1-3]。AA概念一旦被明确,不仅利于AA的正确诊断与治疗,而且使得AA发病机制研究及对其他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的认识均有极大帮助。 1 大量的研究结果均提示细胞免疫尤其是T淋巴细胞量和功能的变化在再障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① 再障患者的T淋巴细胞增多、T淋巴细胞亚型比例失常及功能亢进。 再障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表达激活标志,如CD25、HLA-DR、CD56、CD57的T淋巴细胞显著高于对照,且骨髓中的比例高于外周血。免疫抑制治疗后,这些活化细胞数量下降。 ②致敏T淋巴细胞为寡克隆性。 如果认为再障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骨髓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那么,在骨髓中应可以看到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用RT-PCR法检测发现AA患者Vβ基因中Vβ3、Vβ20、Vβ21、Vβ22表达率增高,且每例CDR3均有1-2个占优势的不同的J基因重组,表明AA患者的多克隆T淋巴细胞已被高度增生的寡克隆淋巴细胞代替。 ③再障患者T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因子的造血抑制与促造血细胞凋亡的作用。 免疫抑制治疗前AA的CD8+细胞可以抑制BFU-E、CFU-GM形成。AA患者T淋巴细胞在体外不经预先刺激即可自发分泌IFN-γ,刺激后分泌IFN-γ、TNF-α的T淋巴细胞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培养上清中的IFN-γ、TNF-α的水平也增高。重型再障(SAA)骨髓标本中可检测到IFN-γ mRNA,而健康对照、其它慢性贫血需经常输血者、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及MDS患者BMMNC均无IFN-γ mRNA表达。 IFN-γ、TNF-α均可以诱导CD34+细胞表达Fas抗原,其所介导的对骨髓造血细胞免疫攻击,不仅仅是简单的造血抑制作用,而且是对造血祖细胞的直接破坏。实际上,在再障患者的骨髓CD34+细胞也确实高表达Fas抗原。内生性造血抑制因子(如IFN-γ)在造血干祖细胞旁近作用时,很低水平就能够起到显著效应。 还有其他抑制因子亦起一定作用,如部分再障患者血清中有MIP-1α水平升高。 ④Th1/Th2失衡及DC1亚群失调 虽然过去长期认为CD8+淋巴细胞(CTL)在再障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近来研究提示CD4+细胞(Th细胞)也有着重要作用。 对AA患者骨髓细胞进行T细胞克隆培养,均为CD4+细胞,可抑制BFU-E、CFU-GM的形成,能直接攻击自身或异体的CD34+细胞。去除SAA患者BMMNC中的CD4+细胞,可以增加BFU-E、CFU-E及CFU-GM的集落形成。而且,在SAA患者HLA确定的易感基因也均是HLAII类分子,而HLAII类分子介导的是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 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骨髓中Th1细胞(CD4+IFN-γ+细胞)数量增加,Th1/Th2显著升高。Th1细胞的效应细胞和效应因子——CD3+CD8+细胞、TNF-α均与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呈负相关。Th1细胞则与TNF-α、CD3+CD8+细胞正相关,与网织红细胞(Re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负相关关系。而IL-4、Th1细胞/Th2细胞比值平衡与Ret、ANC呈正相关关系[4-6]。 SAA患者骨髓中不仅摄取、加工自身抗原的功能不成熟DC1——CD1a+CD11c+细胞增加了,同时有免疫原性的,可以充分激活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成熟DC1——CD83+CD11c+细胞数量也在增加,而且成熟DC1增加得尤为显著,表明SAA患者骨髓中整个DC1细胞处于功能亢进状态,患者的免疫耐受已被打破。至恢复期,SAA患者的CD1a+CD11c+细胞、CD83+CD11c+细胞分别显著下降,CD83+CD11c+/CD1a+CD11c+比例平衡也开始恢复,与正常对照组已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恢复期SAA患者的免疫耐受在逐步建立[7]。 Th1细胞、CD3+CD8+细胞是CD83+CD11c+细胞下游的效应细胞,研究发现,CD83+CD11c+细胞与Th1细胞、CD3+CD8+细胞正相关,与Ret、ANC负相关,提示CD83+CD11c+细胞在SAA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⑤CD28超家族共刺激分子及CD4+调节性T细胞(CD4+Treg) 那么,在AA中DC又是如何活化Th0细胞向Th1偏移而导致Th细胞失衡呢? 研究发现,AA患者骨髓中CD28表达量(CD4+CD28+)、CD28+/CTLA-4+及CD28+/PD-1+细胞比值均显著增加;CTLA-4表达减少。AA患者骨髓CD4+T细胞表面ICOS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AA患者CD28+/CTLA-4+细胞、CD28+/PD-1+细胞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说明在AA发病期,正性调控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加,而负性调控共刺激因子表达未相应增加,正负性调控共刺激分子平衡失调,免疫平衡发生偏移,从而致异常免疫应答持续增强。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研究发现:CD28+/CTLA-4+与Th1/Th2呈正相关关系。ANC与CD4+CD28+呈负相关,与CD4+CTLA-4+T细胞数呈正相关关系。 研究发现,AA患者骨髓CD4+CD25+Treg细胞、CD4+IL-10+细胞数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但CD4+TGF-β1+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减少,而免疫抑制治疗后恢复期CD4+CD25+Treg细胞、CD4+IL-10+细胞数显著增加。ICOS及PD-1的表达与CD4+CD25+Treg细胞数呈正相关关系,提示:①这两种共刺激分子可能与CD4+CD25+Treg抑制功能有关,②ICOS可能作为负调控因素参与AA发病。 从造血的微环境角度来看,发病期骨髓CD4+T细胞胞浆中各种细胞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IFN-γ+/IL-4+、IFN-γ+/TGF-β+及IFN-γ+/IL-10+细胞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提示AA发病期细胞因子格局向Th1型偏移。至恢复期,IFN-γ+/IL-4+、IFN-γ+/TGF-β+及IFN-γ+/IL-10+比值较发病期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表明AA经IST进入恢复期后,Th1型细胞因子分泌下降,细胞因子分泌格局向Th2型和Treg转化[8]。 综上,AA免疫发病机制可总结为:在抗原刺激下,使DC细胞功能亢进,CD4T细胞激活性共刺激分子增高,调节性共刺激分子及细胞下降导致免疫格局向Th1偏移,细胞免疫激活,引起造血功能衰竭。 2如何治疗难治性SAA 对于ATG治疗后难治性的SAA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 儿童和成人患者分别在1疗程或2疗程ATG免疫抑制治疗后施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9]。年轻患者移植后存活率达70%左右,但对岁数偏高患者来说,仍是一个挑战。从获得临床资料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总体数量较少,随访时间亦不够长,预处理方案也还在进一步完善中。 第2疗程的ATG治疗,有效率在22%至64%,与各家的病例选择和治疗的年代不同有关(支持治疗条件不一致)。意大利报告的有效率达77%,而NIH的结果仅30%左右,发生区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NIH的难治性AA标准严于意大利[10]。前1疗程免疫抑制治疗部分有效患者可能对第3疗程治疗起反应。50%患者对高剂量CTX起反应[11]。 其他如抗CD52单抗、氟达拉滨、雷帕霉素等有治疗成功的报道,但尚在临床探索中。 3无关供者骨髓移植治疗SAA现状 无关供者异基因骨髓移植适用于没有HLA相合同胞供者,且免疫抑制治疗失败的SAA患者。根据既往大系列的回顾性分析,由于移植物排斥、GVHD和感染,上世纪90年代前无关供者异基因骨髓移植的SAA长期存活率约为30%~40%。但目前随着:①预处理方案改进,避免全剂量放疗,使用低强度预处理;②DNA高分辨技术应用,供受体相合度更高(包括HLA-C位点相合);③支持治疗持续进步;无关供体骨髓生存率已达70%左右。 参考文献 1. 邵宗鸿,杨天楹. 重视原发性造血功能衰竭症的鉴别.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1, 22:509-510. 2. 何广胜, 邵宗鸿, 刘鸿等. 50例长期存活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随访.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2, 23: 229-232. 3. Young NS, Calado RT, Scheinberg P. Current concept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aplastic anemia. Blood, 2006, 108:2509-2519. 4. 何广胜,邵宗鸿, 和虹等.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中Th细胞亚群数量及功能的变化.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4,25:613-616. 5. Dufour C, Corcione A, Svahn J, et al. Interferon gamma and tumou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re overexpressed in bone marrow T lymphocytes from paediatric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aemia. Br J Haematol 2001,115: 1023-1031. 6. Sloand E, Kim S, Maciejewski JP, et al. Intracellular interferon-gamma in circulating and marrow T cell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response to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 Blood, 2002,100: 1185-1191. 7. 何广胜,邵宗鸿, 和虹等.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4,25:649-652. 8. Guangsheng He, Lin Zhou, Depei Wu, et al. CD4+ Treg in immune pathophysiology of aplastic anemia. Blood, 2006, 108: 16b. 9. Bacigalupo A, Locatelli F, Lanino E, et al. Fludarabine, cyclophosphamide and anti-thymocyte globulin for alternative donor transplantations in acquired severe aplastic anemia: a report from the EBMT-SAA Working Party. BMT, 2005, 36: 947-950. 10. Scheinberg P, Nunez O, Young NS. Retreatment with rabbit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nd ciclosporin for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