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被误读的茅盾与蒋光慈茅盾被誉为什么.docx
下载文档

ID:1040867

大小:20.14KB

页数:2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误读 蒋光慈茅盾被 誉为 什么
天道酬勤 被误读的茅盾与蒋光慈:茅盾被誉为什么    王德威提出的晚清文学中“被压抑的现代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入文学史的全新视角,展现出一个全新的文学空间。他指出,晚清文学并不像传统研究者认为的那样,只能充当“过渡〞的角色,它实那么众声喧哗、多音复义。在进行文本细读时,他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例如,对于巴金作品的解读,王德威没有选取典型的家等名作,而是以短篇“奇情小说〞第二的母亲作为窥探巴金创作特色的门径。通过对小说故事以及叙事的分析,他读出了巴金早期无政府主义的叛逆思想,并在此根底上宕开一笔,从男孟母教合三迁肉蒲团到晚清狭邪小说,以至巴尔扎克的撒哈辛等作品中,分析同性恋主题及男性“母亲〞意义。最有意思的是,王德威以“砍头〞为切入点,对鲁迅和沈从文进行了比拟。最后他得出结论,鲁迅有一种“砍头情结〞,这使得他以文学为武器,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绪,进而以文学来改造社会;而沈从文那么以欣赏艺术的惟美眼光来欣赏“砍头〞,亦以惟美原那么来看待文学与创作文学。二者代表了中国写实文学的两个不同路线。王德威在西方理论的观照下,在对作品的重读中,确实挖掘出了新质。   但是也要看到,王德威在为我们提供借鉴的同时,也存在对文学的误读现象。这种偏见和误读如果不加以澄清,恐会误导读者。在现代中国小说十讲一书中,有一篇革命加恋爱――茅盾,蒋光慈,白薇的文章,即有多处偏见之论和误读之处。   在文章的开篇,王德威就引1927年8月19日武汉中央日报副刊上,茅盾一首题名为留别的诗,对其进行了王德威式的解读。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并不复杂:由于政治形势的恶化,茅盾于1927年7月24日离开武汉,准备赶赴南昌。但是由于道路被封锁,他过九江之后登上庐山,在庐山,他得了严重的腹泻。留别就是这个时候写就的。在说明了这首诗写作的背景之后,王德威武断地说:“有鉴于茅盾的作品总是夹带着政治信息,留别一诗不免引起我们作寓言式的解读。诗里的爱情或许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用以影射他投身革命的日子;而诗中的情人云妹不是别人,可能正是诱人的共产党。所以茅盾外表上也许写了一首辞别爱人的情诗,他真正想要了结的,或许是他与党的一段因缘。〞紧接其后,王德威又说,茅盾的留别诗,还有他的腹泻,于是就成为一道可疑的污点,玷染在他向来以革命热情闻名于世的文学事业里。   我们并不认为为尊者讳是正确的行为,但是,在没有掌握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似乎也不应该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就算真如王德威所说,茅盾的作品总是夹带着政治信息,可是在写留别之前,茅盾的作品并不多,也还没有形成他后来的创作特色,何来“政治信息〞?再者,由于没有坚实的史料作证据,王德威在下结论时,用了诸如“或许〞、“可能〞这样的词汇,足见他的不安。实际上,这首留别诗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也没有王德威所说的象征意义。它是茅盾在革命失败后遭到打击和挫折之后,失望和苦闷心情的宣泄。只不过它借了爱情的外衣,来抒发内心的苦涩和孤寂。   同样,王德威对蒋光慈的分析也有主观臆断的毛病。在提到蒋光慈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少年漂泊者时,王德威把这部小说定义为“流浪汉〞小说,在对其情节作了简短的介绍之后,王德威并没有对文章的文本进行细读,而是采取了一个讨巧的方法,借用蒋光慈自己的话,来对小说加以评价。似乎王德威对这篇小说不以为然,说它“赚人眼泪的自怜自伤,再加上拜伦式的牺牲殉难,使这本书打动了无数年轻读者〞,此外,“蒋光慈能在‘中国革命’这一崭新的架构里,参加了青春与猝死的传统浪漫母题。正因为当时的历史就是一个‘粗暴的东西’,这才使得蒋光慈笔下那个年轻的漂泊者显得倍加脆弱;他所经历过的种种苦难,他的勇敢和牺牲,全都被敷上传奇的色彩,成为对动乱时代的批判〞。把这部小说并不是王德威说的所谓“流浪汉〞小说,而应归为“成长小说〞。主人公汪中固然是辗转各地,备尝人世的冷眼和艰辛,但是,这只是形式上的“流浪〞,主人公最终成长为一个革命英雄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此外,青春与猝死的母题,似乎也不是中国文学的传统里所有的。王德威在进行文本分析时,对外国文学理论的使用毫不吝啬,这样一来,就使有些论述显得生硬,甚至不知所云,对少年漂泊者的分析就显示了这一缺点。事实上还不止于此。正如王德威所说,疾病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象征关系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黄子平对丁玲作品的研究,唐小兵对寒夜的研究说明,这是一个不错的研究途径。但是,王德威对蒋光慈的结核病史的研究似乎很难向我们昭示些什么。至于说“如果他死得其时,死得其所,他就能够更早一点得到党的表扬,成为英雄。〞只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王德威对蒋光慈的戏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