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
石斑鱼
工厂
循环
养殖
技术
动物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9期摘要我国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对赤点石斑鱼的养殖技术研究较早,比较成熟的养殖模式是围塘养殖、网箱养殖及水泥池养殖等,而在海南地区由于常年海域水温较高,严重制约赤点石斑鱼的养殖发展。介绍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包括养殖设施、养殖用水处理、品种选择及投放、养殖密度、投喂、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提高赤点石斑鱼在海南地区水产养殖业中的分量。关键词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中图分类号S965.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9-0266-02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符书源郑 飞韩丽娜董 杨刘金叶王永波(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研究院,海南海口 570100)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俗名为石斑、红斑,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高价值的养殖种类。该鱼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等海域1-2,生活在岩礁底质海区,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近的岩礁间、珊瑚礁的岩穴或缝隙中,一般为夜行性,利用其嗅觉寻觅食物,白天则隐藏于岩穴内。对盐度、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可生活在1533的盐度范围内,属冷水性鱼类,最适水温为1525,31 以上时鱼体食欲会逐渐减退3。近年来,我国台湾、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学者对赤点石斑鱼在人工繁育4-6、养殖模式7-8、饵料选择9、盐度10、病害防治11等各方面作过大量研究,目前养殖模式及养殖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但在海南地区由于常年海域水温较高,严重制约赤点石斑鱼在当地的养殖发展。笔者通过开展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摸清赤点石斑鱼在工厂化循环水状态下的养殖技术要点,提高赤点石斑鱼在海南地区水产养殖业中的分量。1养殖设施在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下属的海南海研热带海水鱼类良种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进行,车间顶棚遮盖锡瓦,在养殖车间四周拉遮阳网用于减弱光线的照射强度,营造适合该鱼栖息的环境;养殖车间内有12组养殖池,每组2个,养殖池规格为3 m4 m1 m,每个养殖池有独立的进水、排水及供氧等设施,养殖池为中间排污,排污管身呈孔状(孔径随池鱼大小而变),进水口为对角线入口,依靠水动力在池中造成漩涡以便自动清除粪便,养殖池底部安装纯氧增氧设施进行增氧。2养殖用水处理技术通过利用物理方法分离悬浮物(微粒去除),生物方法(生物膜过滤)、化学方法(臭氧)、紫外线处理养殖用水,去除水中鱼类代谢有毒物质,结合病害防治技术,进行高密度、绿色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循环水系统工艺流程为:养殖池平衡生化池(物理过滤,去除大颗粒物)集水区蛋白质分离器+臭氧发生器砂滤罐多级生化池(生物过滤,降低氨氮、亚硝酸氮含量)紫外线消毒装置(杀菌消毒)珊瑚石回流养殖池。3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3.1苗种选择及投放选取体色亮丽、体质健壮、大小均匀、游动敏捷的鱼种(规格为68 cm)移入车间进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鱼种移入车间时用淡水+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3 min,杀死寄生在鱼体体表、口腔和腮等部位的病原生物等,防止鱼体受伤感染,提高成活率和预防疾病发生。3.2苗种养殖密度结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开展不同体重规格赤点石斑鱼养殖密度试验,试验周期为10个月。试验设14、20、25kg/m3共3个养殖密度梯度组,每组设1个试验组和2个平行试验组。试验期间,每天8:00和15:00定时投喂2次配合饲料,投喂量为试验鱼体重量的3%,试验结束后,对各试验组池鱼进行称重和测量体长,得出赤点石斑鱼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合理养殖密度。以10 m3水体为例,规格为50、150、200、300、500 g/尾的赤点石斑鱼,其最佳养殖密度分别为208、154、125、82、43尾/m3。3.3饲料选择及投喂方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对饲料的加工工艺、配方及其投喂方式有较高的要求,饲料不仅要满足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还要尽可能减小其对养殖系统的不利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饲料、改变投喂策略使饲料适用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应当选用石斑鱼食用的缓沉性饲料,且饲料的沉降速度须与石斑鱼的摄食行为相匹配;采取“少量多次”及“慢快慢”的投喂方式。在赤点石斑鱼体长规格为812 cm时,投喂频率为3次/d,体长规格18 cm时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时先投撒少许饲料,引诱鱼群集聚后大量投撒,待鱼群抢食完后再投喂,投喂量视鱼的摄食情况确定,摄食度以七八分饱为宜,每次投喂量占体重的3%5%,投喂时尽量撒开、撒匀,尽量使池鱼都能摄食到。3.4病害防治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是寄生虫病,主要是由纤毛类原生动物(如淀粉卵鞭虫、刺激隐核虫、车轮虫等)引起。针对寄生虫病的发病情况,建议定期对养殖池鱼进行倒池,倒池前使用1.01.5 mg/kg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或3060 mg/kg的福尔马林等药物全池泼洒并浸泡2 h,倒池时选用质地比较柔软的捞网进行操作,要求动作温柔、快速简便,并在换池后及时消毒,这样可降低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基金项目海南省科学事业费项目;海南省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KYYS-2014-52);海南省水产事业费项目(LN47582)。作者简介符书源(1981-),男,海南临高人,高级工程师,从事热带海水鱼类繁育技术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16-07-20266万方数据4日常管理4.1观察与记录每天测定并记录养殖池水温、盐度,定期测量pH值、氨氮、溶解氧等理化指标;每天巡视各个养殖池,仔细观察养殖池鱼的体色、生长摄食状况及是否有异常行为发生等。4.2定期筛分为使摄食均匀,养殖规格大小一致,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应定期进行筛分。在筛分时使用淡水+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洗3min,消除体表上携带的寄生虫和细菌,预防疾病发生12-13。5参考文献1 MASUDA H,AMAOKA K,ARAGA T,et al.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ArchipelagoM.Tokyo:Tokai University Press,1984:37-38.2 陈省平,胡晓丽,刘涛.赤点石斑鱼 7 个地理群体的 AFLP 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1):56-61.3 王涵生,方琼珊,郑乐云.盐度对赤点石斑鱼受精卵发育的影响及仔鱼活力的判断J.水产学报,2002,26(4):344-350.4 张其永,戴庆年,黄金龙.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和仔鱼培育试验J.水产科学,1986,1(3):1-4.5 毛国民,史会来,楼宝,等.赤点石斑鱼人工繁育试验J.水产养殖,2010(4):1-3.6 王涵生.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的研究亲鱼的室内自然产卵J.海洋科学,1996(6):4-8.7 辛俭,陈卫平,毛国民,等.不同饲养环境对赤点石斑鱼亲鱼产卵效果影响的试验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4):308-311.8 林利民,陈学豪,洪惠馨.赤点石斑鱼室内水泥池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J.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5,17(1):21-26.9 贾芬,冯德庆.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J.水产科学,1994,13(5):12-14.10 王涵生,方琼珊,郑乐云.盐度对赤点石斑鱼受精卵发育的影响及仔鱼活力的判断J.水产学报,2002,26(4):344-350.11 罗鸣,陈傅晓,刘龙龙,等.我国石斑鱼养殖疾病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3,32(9):549-554.12 周绍锋,周瑞发,谢友亮,等.循环养殖赤点石斑鱼幼鱼放养密度研究J.河北渔业,2016(2):4-6.13 陈飞.赤点石斑鱼围塘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6(10):49-50.(上接第263页)可能使群体生产性能下降。现已建立国家级德保矮马资源保护场,创建保种场“集中保种”,保种基地“国有民养保种”,对德保矮马进行活体保种。蒋钦杨等5克隆、分析德保矮马生长激素基因全序列,以寻找生长激素基因位点突变与矮小基因的相关性。杨胜林等15利用13个微卫星基因座对中国5个矮马品种即德保矮马、贵州矮马、宁强矮马、四川矮马、云南矮马进行遗传平衡检测。蒋钦杨等16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分析德保矮马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为深入研究矮马矮小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马月辉等17及周向梅等18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法、组织块直接培养法将德保矮马耳缘组织进行培养并建立该组织成纤维细胞系,使德宝矮马种质资源在细胞水平保存下来,为基因组和体细胞克隆等进一步研究提供理想的生物材料。活体保种种群会受到疾病、近交、有害基因等不利因素的侵袭,会使保种群遭到严重损害;建立专门的保种群体,维持成本较高;自然选择也会造成群体遗传结构的改变。活体保种时,应严格禁止亚种或品种相互间进行杂交,按亚种或品种划定一定区域和亚群。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活畜保种是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主要方式,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保种是另一条有效途径。4德保矮马保护现状及展望针对德保矮马濒危现状,当地政府采取“国有民养”及建立保种场、保护区的方法,建立德保矮马活体保种体系及保种核心群。随着德保矮马主要产区农业机械化普及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矮马使役价值降低,农民养马积极性下降。现以建立国家级保种场为重点,进行集中保种,同时建立“企业+景区”开发模式,以促进德保矮马资源保护。在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管理主要是政府行为,设立经常性的管理机构很有必要。建立德保矮马冻精、冻胚“基因库”,开展细胞工程、胚胎工程方面的研究;依据群体遗传学理论以各家系性别比例等量留种,但不一定采取随机交配,以避免全同胞、半同胞交配以降低近交率,进而提高保种效果。保种应当尽可能与利用结合,并把从利用中取得的经济效益投入到保种中去19。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德保矮马的遗传系统、地域系统、生态类型、经济用途及文化特征等,以揭示德保矮马起源进化、传播路线、经济性状及遗传资源多样性,为德保矮马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5参考文献1 侯文通,王永军.中国马驴遗传资源研究R.中国马业协会首届学术讨论会,2002.2 中国马驴品种志编写组.中国马驴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 赛娜,孙玉江,芒来,等.西南马遗传资源研究J.草食家畜,2007,4(137):14-16.4 杨鹰白,许典新,韦显熙,等.广西德保矮马调查报告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5,21(2):46-47.5 蒋钦杨,韦英明,黄艳娜,等.德保矮马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写J.西南大学学报,2009,12(31):35-38.6 王铁权.我国西南特质矮马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初报M.北京: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1982:9-15.7 郑自华.德保矮马精液品质分析及冷冻保存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8 郑自华,赵海峰,陈宝剑,等.精液稀释液中添加维生素 E 或维生素 C对德保矮马精液冷冻效果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4,50(1):21-23.9 盛志廉.论家畜保种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5(6):25-27.10 王英.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方法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3):34-35.11 吴常信.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学术思想与技术J.中国家禽,2000(7):4-5.12 李游,言天久,颜明挥,等.德保矮马品种资源调查报告J.广西畜牧兽医,2014,30(1):4-6.13 赵一萍,芒来.中国蒙古马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国际遗传学杂志,2010,33(4):218-221.14 张沅.家畜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5 杨胜林,徐龙鑫,杨海兵,等.中国 5 个矮马品种的瓶颈效应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4,40(1):140-144.16 蒋钦杨,黄艳娜,韦英明,等.德保矮马生长激素受体基因 PCR-SSCP 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3):3-7.17 马月辉,周向梅,关伟军,等.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德保矮马耳缘组织成纤维细胞初探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