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形势下
环境工程
专业人才
培养
定位
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聂虎
: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和开展所面临的全球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开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最突出最典型的问题.随着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环境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对环境管理、污染控制与治理力度的加大,必将吸纳大量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环境专业一直以来都遭遇着外热内冷的为难局面。一方面是国家大力提倡环保,环境专业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是环境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工资水平低。这也直接导致环境专业的本科学生从入学时,对专业前景一片迷茫。经过对企业的调查回访,发现环境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实践能力不强。环境专业是一个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探讨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开展,分析了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在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从课程实验、课内小组讨论、开放实验及设计、以及参与科研研究工程等几方面提出了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的主要方法,对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通过既定实验和实习来完成。目前开设的教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对于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但验证性实验很难激起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而大学期间的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很难让学生接触到企业或者科研院所的高精仪器和研究性课题。针对这种现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构建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环境专业人才能力现状
1、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意识是个体对创新的认识,由创新引发的情绪反响,以及为创新活动所做的准备。周家伦认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是否总能自觉、有意识地支配自己进行实践活动,表现出高度的创新自觉性。王莹结合北京交通大学的3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展现状。调查结果说明,我国大学生都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却并不能主动参与其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加之长期的应试教育,结果变得缺乏个性、自信和主动性,创新意识淡薄。
2、知识根底薄弱
环境工程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对学生和老师的根底知识要求很高。国内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多雷同,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案。专业课设置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水力学、化工原理等。由于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不多,学生很难接触到各学科开展的前沿知识。尽管网络兴旺,但是很多同学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把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很少有人主动去查专业文献。再加上大学校园环境相对封闭,学生缺少和外界的学术交流,更没有创新的主动性,仅仅满足于考试及格和现有的知识结构,而没学会主动探索和提升自己,因而形成了知识陈旧落后的局面。
3、创新成果贫乏
由于学校扩招,相应的教学设施缺乏,以往两人一组的实验被增加到三、四人一组,学生如果做错实验,很难有时机重做。这必然减少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时机,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实现。由此可见,环境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令人担忧。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创新教育的重点,是解决环境专业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创造性培养的必然对策。
二、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综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将各类教育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力争到达产生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释放支撑效能的研究成果,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2、综合结合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效地与学科和科研相结合,融于其中,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的实际作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刺激他们的感官,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欲望并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强大的学科支撑是研究型大学的载体和开展平台。学科的建设和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反之,依托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专业人才培养才能推动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开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开展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专业人才在科学研究中能够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推理的结合,锻炼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研究活动中通过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实验构架、思想讨论等各个方面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1、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
环境工程专业是适应现代社会开展需求的综合性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应环境科学学科的开展,同时也要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模式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规划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是重根底、强实践的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重点开展专业。社会的可持续开展要求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相协调统一,共同开展专业知识的掌握、根底知识的融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须条件。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基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和各项创新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科研活动中学生要与其他老师和科研成员相互配合协作,锻炼了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灵活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理论实践相结合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和实验及实践根底和能力,将理论与实验、实践更好地交叉融合,解决好“课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互动关系。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表达于多种不同的途径模式:课程实验。一定的课程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底。一般而言,课程实验的设置紧密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内容,通过实验,老师能够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推理和思考技能的结合,有效开展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科学教育的真谛,同时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小组讨论,在课程教学中授以小组讨论可以直接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集中于教师间互相合作、教师和学生间互相交流,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获得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渠道,促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开放实验
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根底,开放实验往往是根据专业建设的根底,往往更多地与专业学科的实验条件相结合,在此根底上对学生实行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的开放自主选题与实验。通过开放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可以更好地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开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研究课题。参加研究课题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课题一般是专业教师主持的科研工程,同时也包括一定范围内的企业课题工程。这些科研和课题工程往往是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直接结合和应用。学生如果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直接参与到老师的这些研究和课题工程中,势必在工程的研究中要进行一定的思考,这既是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实践的直接交叉与相互融合,直接形成优势互补,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同时,这些课题工程具有直接的企业需求与市场导向,学生参与到这种研究课题中,就相当于将专业的研究带入到教学的实践中去,将以强烈的应用性推动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的开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环境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将会被赋予新的内涵。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学校和专业应抓住开展机遇,确立正解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开展需求的应用型环境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适应社会环境保护的需求,为地球的可持续开展效劳。
参考文献
[1]刘琼玉.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22(5).
[2]毛艳丽,鲁志鹏,张劲松.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探索[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22(03).
[3]马力,赵修文,蒋珍菊.结合区域经济开展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