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docx
下载文档

ID:1033858

大小:31.01KB

页数:1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国家级 物质文化 遗产 申请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歙砚。歙砚因生产于XX县区而得名,是砚中的上乘珍品。唐代开元年间,歙砚之名始传,并流行全国,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而不衰。“石质坚韧、温润莹洁、纹理缜密,抚之如柔肤,扣之似金石〞是歙砚的特点。歙砚雕刻精湛,造型浑朴,刀法挺秀有力,美观实用大方,历来被文人墨客誉之为罕世珍宝。歙砚石质美如碧玉,腻如肌肤,暗含锋芒,缜涩发墨,油润生辉,具有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干等特点。因此有“龙尾歙砚天下冠〞之说。歙砚雕刻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即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刀法刚健,花式多变。它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水或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歙砚曾作为国家礼品,先后赠送越南胡志明主席、朝鲜金日成主席等外国领导人。近年来,XX县区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歙砚生产和核心技术予以保护,先后投入资金450万元用于歙砚的砚石探矿选测、开采生产,传统技艺的收集整理以及科研工程和传承人的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另外,XX县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一座徽墨、XX县区博物馆,建设完整的歙砚原生产基地,保存完整的歙砚生产工艺,培养新一代的制砚人才。 徽墨:制墨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是我国书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徽墨是我国制墨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经炼烟、制胶、和剂、做墨、晾墨、打磨、填字等工序,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史料记载,唐代末期,河北易水人李廷珪父子“流离渡江,睹歙中可居造墨,故有名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徽州成为制墨中心,墨肆林立,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景象。清代制墨业出现了四大名家——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曹素功等。1915年胡开文制“苍珮室〞牌“地球墨〞,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金奖。徽墨品种繁多,有桐油烟墨、松烟墨、漆烟墨等几大类型,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品质,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同时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知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之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XX市XX县区、XX市XX县区、XX县区是徽墨的主要生产地,所制徽墨,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桐油烟〞与“漆烟〞的制墨工艺广为运用,生产到达很高的水平。徽墨还以精美的墨式著称于世。出现了程氏墨苑、墨谱、墨海等一批墨谱,既为研究徽墨提供了重要史料,也是明代版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徽墨生产技艺复杂,多道工序有其独特的秘不视人的绝技,由此形成徽墨的不同外观与内在品质。这些技艺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是多人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宣纸: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防腐防蛀,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称。宣纸创造与唐代宣州XX县区,因在宣州集散而故名。唐代就已被列为贡品,为“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宣纸自诞生以来品种不断增多,古籍记载,宋代生宣有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加工宣有珊瑚、云母笺、洒金、蜡笺等。明清又有宣德贡笺、金榜、潞玉、罗纹、卷廉、连四等,加工宣那么又有仿唐“薛涛笺〞、仿宋“金粟藏经纸〞、“梅花玉版笺〞、“玉色粉蜡笺〞。或洒金,或措银,在制造和加工上到达了很高的水平。解放后宣纸的生产得到了飞速开展,生产出各种规格的棉料、净皮、特种净皮、纯皮等品种,并不断创新,成功捞制了“丈二〞、“二丈〞等新品种。“二丈〞宣纸作为迄今为止捞制的最大尺幅的宣纸,于2022年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由宣纸派生出来的加工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用宣纸制成的扇面,深受人们喜爱,在折扇上题字作画,使折扇在实用的根底上增添了文化情趣。还有一些特殊纸,在加工时参加植物花卉,用作窗棂纸、灯笼纸,既传统又典雅。宣纸艺术一直被专家学者和国家领导人所关注,1964年郭沫假设视察XX县区宣纸厂,并题词:“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艺术大师刘海粟曾屡次来XX县区并屡次题词:“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白如云、柔如棉〞等。2022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XX县区宣纸厂,并挥笔题词:“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多年来,众多学者著书立说,研究和宣传宣纸这一特殊的艺术产品。 万安罗盘。万安罗盘制作业始于元末明初,开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中叶,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民国4年(1915年),“吴鲁衡毓记〞罗盘、日晷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万安罗盘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罗盘制作技艺,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工艺特点,对工艺流程和技艺手法均有严格的标准要求。一具罗盘的制成,需要各种不同工种的协作,一般要经过制坯、车圆磨光、分格、书写盘面、上油、安装磁针六道工序。根据罗盘的直径尺寸,其规格约有11种, 2.8~5.2寸的为小型罗盘, 6.2~8.6寸的属中型罗盘, 8.6寸以上的属大型罗盘。按盘式分,主要有“三合盘〞、“三元盘〞和“综合盘〞三种。三合盘的主要特征是由三层二十四方位组成,可以定向、消砂、纳水等。三元盘的主要特征是有易卦六十四卦圈层,一般只有一层二十四方位,可用元运推其方位之吉凶。三元盘又称“蒋公盘〞或“易盘〞,因其易卦层为名师蒋大鸿所创立。综合盘是综合了三合盘和三元盘的一些主要圈层组成的,综合盘层数细密,内容庞杂具有多种功能。万安罗盘是一种既能用于航海区分方向又能用于城市乡村民居建筑风水占卜的传统工具。 芜湖铁画。芜湖濒临长江,交通便利,曾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来铁冶业就十分兴旺。兴旺的冶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芜湖铁画的创造提供了先天的根底和条件。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国画中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根本艺术特征,是纯手工锻技艺术。它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巧制成。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区别其它、独具风格的艺术。芜湖铁画,先后参加了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59年~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会堂。芜湖铁画历经了340多年的承传和开展,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根底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和镀金铁画,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界首彩陶:界首三彩陶工艺源于唐代,秉承了“唐三彩〞遗风,吸收了中国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工艺中自成流派。界首三彩陶的制作工艺、题材选择和色彩运用趋于质朴、粗旷与厚重,为了适应这种风格的需要,在胎面的制作上,饰以两层化装土;在刻画中表现赭、黄或赭、白两种根本比照色;在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剧中的艺术元素,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这中间产生了以芦山义为代表的“刀马人〞。三彩陶表达了北方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了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界首三彩刻画陶艺术历史上主要分布在XX省XX县区颍河南岸,散布于约十三个村,因每个村子村民都以业陶为生,并且村名均以“陶窑〞为名,因此,俗称“十三窑〞,现属XX省XX县区田营镇辖。1958年界首在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工艺陶瓷厂,现为三彩刻画陶的主要制作生产地。界首三彩刻画陶是民俗艺术的精华,9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古运河考古开掘中,曾出土了大量界首三彩陶片,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也珍藏有界首三彩刻画陶。徽州“三雕〞: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精华局部,是古建筑艺术中灿烂的篇章。徽派民居的历史,也就是徽州木雕、砖雕、石雕的历史,明清时代,由于徽商的崛起,不计其数的徽州牌坊、祠堂、民宅出现在这一群山环抱之地,形成了封建晚期社会典型的村落景观。由于明清时期等级制度森严,住宅的营造规模受严格按制,徽州商贾不敢越礼,加上聚族而居,房屋拥挤,自然条件又是山高地少,建屋用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徽贾建宅时争奇斗富,不在于房屋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建筑雕刻的是否精湛,在典雅、华美上另觅蹊径,为木雕、砖雕、石雕艺术的提供了表现空间。“三雕〞中,木雕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楼上楼下,触目之处几乎都是木雕。房内陈设的老式家具上也都精雕细刻。砖雕主要在民居的门楼上。石雕主要是在祠堂的石栏板、民居石库门的础石以及石牌坊上。“三雕〞的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使人叹为观止。徽州“三雕〞表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明清时期建筑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重要载体。 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等。是集歌、舞、演奏、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于XX县区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花鼓〞原是凤阳民间礼乐的领奏乐器,明初以后,凤阳移民出门卖艺时,将花鼓众多乐器中的一鼓一锣取出,唱着小曲走四方。流传中国大江南北的凤阳花鼓由此诞生。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叶以后,舞蹈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歌唱局部,分为“坐唱〞、“唱门头〞两种形式。凤阳花鼓演唱的曲目,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曲目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每一首曲目,都被广泛传唱。随着历史开展,凤阳花鼓的鼓、鼓条乃至击鼓方法不断变革。20世纪50年代初,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采用了一些新的创作、表演手法,并剔除了小锣,而且根据鼓条的特征,将“凤阳花鼓〞改称为“双条鼓〞。凤阳花鼓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俗〞、“花〞的典型代表。它丰富的艺术元素和传播功能催化和影响了一批艺术品种。现在演出的凤阳花鼓,多为“双条鼓〞群体歌舞表演,原生态的凤阳花鼓正在消亡,而它其中蕴涵的丰富的艺术资源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这是一份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亟待抢救。 池州傩戏。池州傩戏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和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XX市XX县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艺术形式。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其中与中国其它地区的“傩〞主要区别在于她搬演傩戏,即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角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正戏。她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池州傩戏汇蓄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和极高的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学术研究价值,保持着古朴、粗暴的原始风貌,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仪式,也是中国最典型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徽州目连戏。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见载于佛家经典,到了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为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为善,以正社会之风气,在这些杂剧、变文、传说的根底上,于1579年撰写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