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活用德育教科书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策略.docx
下载文档

ID:1033164

大小:22.76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活用 德育 教科书 基本原则 主要 策略
活用德育教科书的根本原那么与主要策略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象征〞,[1]是教学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最根本要素。反思近十年新编思想品德教科书的使用情况,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存在着生硬、固化地使用教科书的弊端和误区。陶行知先生曾教导说:要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针对德育教科书的使用问题,鲁洁教授也强调:要注重激活其中的“活性因子〞。所谓 “活性因子〞,是指教科书中那些能够“活〞起来、“动〞起来,能够与作为生命体的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因素[2]。本文拟就教师活用德育教科书的问题,展开并加以论述。  一、活用德育教科书的根本原那么  新课改带来了教材领域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突出表现,就是教科书价值定位和功能的根本转变。在德育知性观的统摄下,传统德育教材被教师视为圣经而顶礼膜拜;学生只能听受、记诵、复制教材内容。按照生活德育理念,教科书不是教学的惟一资源,只是教与学的必备和必用资源,在教学中尚需与其他资源有机整合。伴随教科书的变革,必然带来教材使用模式的转型:即由以往“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死板性地使用教材,转变为活用教材;由教师指令学生听受、记诵教材,转变为引领学生与教材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通过对自我经验的反思和重建,实现对意义的自主建构。  教师活用德育教科书一般要恪守五条根本原那么。   (一)对话性原那么  德育教科书,不是供教师教授的文本,亦不是让学生呆读死记的文本,而是对话文本。真正的学习离不开对话。引领学生与德育教材文本对话,不仅是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德育教材育人功能的需要,而且是学习者和教材之间互动,双向建构意义的需要。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媒介,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及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元、多维对话。  (二)生成性原那么  教师使用思想品德新教材,不是讲授其中的知识,让学生成为“输血〞的受体;恰恰相反,用教材就是要让教师借助“这根拐杖〞,引发学生活动,为他们的思考、感悟、体验提供资源,将学生的“生命感、创造力和价值观唤醒〞,成为自我“造血〞的主体[3]。教师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意引导学生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从中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开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三)开放性原那么  我们所说的“开放〞,是指不能把教科书凝固化、绝对化。强调开放性原那么有两个要义。第一个要义是教材内容的开放。教科书创编之日与教科书使用之时有一段时间间隔。相对于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教科书中的局部内容总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教科书时一定要有开放的视野,注意把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青少年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及时地吸纳到课程内容中来。开放性的第二个要义是,教师要善于处理教科书的普适性与具体教学对象特殊性之间的矛盾。教科书作为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文本,虽然融入了青少年学生的经验,但是每册教材的内容,决不可能涵盖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班级中的具体学生的经验。要解决、调谐这种矛盾,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一定要扣住具体班级中的具体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并注意添加有利于引领他们自主学习的“活性因子〞。  (四)引领性原那么  新教材中的话题、案例、活动设计及其所呈现的道德知识,均属于表层内容。教师在活用教科书时,应引领学生从表层的话题、案例、活动和道德知识的背后,把握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方式;进而又引领学生从道德问题思考方式的背后,去深度感受和体验其内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的德育课程需要教师凭借这种“用教材教〞的引领艺术,去促进学生的道德开展和精神成长。  (五)创造性原那么  教师要善于根据自身的教学智慧、经验及学情,创造性地对教材文本作出教学化处理:即对教学内容有所淘汰,有所选择,有所增补,有所凸显,有所提炼,从而在使用教材中获得超出教材本身价值的价值。  二、活用德育教科书的主要策略  活用德育教科书,是德育教师基于实践性知识的积累而孕育的教学智慧,是德育教师彰显教育艺术性的主要表征。活用教科书有以下几个主要策略:  【策略1】注重激活教科书中的活性因子,使之进入学生的生命体,并对他们的德性建构和道德开展产生积极影响。  活性因子一般寄寓在教科书所设计的话题(或问题),所呈现的活动情境、生活事件、案例,所的道德谚语和经典名言及所创设的留白中。仅就话题而言,德育教科书针对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所设计的一个又一个话题(或问题),都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无疑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其生命激情的活性因子。  例如师友结伴同行(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四个教育主题,即“同学·朋友〞“男生·女生〞“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本单元的“问题链〞可梳理为——你的人际关系如何?怎样让自己的朋友多一些?怎样对待朋友?怎样交朋友?→男女同学之间怎样正常、健康交往?怎样保持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在与异性同学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你了解自己的老师吗?他们的工作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你与老师交往时有过烦恼吗?有了烦恼,你是怎样处理的?怎样与老师沟通?这些话题(或问题),是能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的活性因子。学生也正是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道德问题的过程中,懂得了应当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异性同学,如何对待老师,如何与老师交往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认识到师生结伴同行,走过美好青春,是创立和谐校园生活的需要,是赢得幸福人生必须要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  【策略2】注重让学生从教科书呈现的“你〞中,觉察到有一个“我〞,通过切己思考,明确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从而发扬善的行为,杜绝和改正不良行为。  教科书与其他读物不同,它要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教师要通过教学,让教科书中的内容“发酵〞,以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道德认识,优化道德情感,明确道德行为,到达促进其开展的目的。教师特别要注重让学生成为教科书所述生活事件的卷入者、反思者,从而引发他们内心的感悟和体验,以点亮学生心中的道德明灯。  例如诚信是金(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一课,教材借助文字和图片,呈现了一名在餐馆洗盘子的“打工学生〞的形象:做工不负责,做事不守信,从而失去人们的信任,最后酿成无法在这个城市容身的惨痛后果。教科书就此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这个学生的经历说明了什么?〞教师教学时,特别注重让学生从“打工学生〞这个“你〞中觉察到有一个“我〞。学生针对“打工学生〞的表现、行为和后果以及自我日常生活中讲诚信或不讲诚信的言行及其相应的正负效果进行比照、审度和反思——从而明白了为人不能扯白说谎;对人做出承诺,不能说完就忘;做事不能图私利,马虎潦草,敷衍塞责,弄虚作假,偷工减料,害人骗己。通过学生与教材文本之间的这种“你〞“我〞对话,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了诚信是立身之本,不诚不信,后患无穷;做人一定要做讲老实、守信用的人。教学实践说明,学生一旦从教科书中觉察到了“我〞,教科书就能在学生的心灵中运转起来,活动起来,构成他们生命体中的一局部,从而让学生实现知识的习得,智慧的生成和德性的自我建构。如此活用教科书,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开展。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