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生态德育兴起意义及体系构建.docx
下载文档

ID:1032785

大小:21.84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生态 德育 兴起 意义 体系 构建
生态德育:兴起、意义及体系构建   [摘 要]生态德育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出现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兴起的,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开展、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国家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应从转变德育思维、转变德育内容、转变德育方法和优化德育环境方面构建生态德育体系。   [关键词]生态德育;兴起;意义;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23)02 — 0015 — 02   面对生态危机的警钟敲响,重新审视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开展,是当下全球范围内较为普遍的话语。虽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将生态问题上升到国际的高度加以重视,但是生态危机问题最终需要各国自己去解决。解决生态危机,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但最根本的还要靠教育,即生态德育。因此,加强生态德育,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是生态德育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生态德育的兴起背景   任何一种观念或行为,都有其产生的现实依据,生态德育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样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人与自然的互动,是人类历史的根本特征。人类的历史,就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推向前进的。在人类早期,无论是生产力还是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都极不兴旺,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和睦相处。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由于新的生产工具的创造创造,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对自然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并对自然提出了愈来愈多的利益诉求。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更是为人类从大自然盲目索取利益提供了哲学根底。西方理性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主客二分〞的,即人类是价值主体,自然是价值客体,对于人类而言,自然只不过是人类的附属品和工具性的规定。在这种哲学观的指引下,人类突出自身本质力量的展示,出现了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并天真的认为征服自然是符合道德性的。于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利益,一场向自然索取、破坏自然生态的历史拉开了序幕。   当人类雄心勃勃跨入后工业时代,暮然回首,温室效应、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与破坏等自然生态问题摆在了人类面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开展。于是人类开始觉醒,认为任意统领和支配自然的做法将是祸害无穷,开始关注自然的存在意义,在思想观念上由人与自然的对抗走向调和,在行动上采取系列措施保护和治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是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从人类生存与开展需要的角度呼之唤出,生态德育理论应运而生,生态德育实践活动积极推进。   二、生态德育的意义   生态德育在协调人与人、社会、自然关系方面,发挥着全新的正能量,回应了人的全面开展的新诉求和时代开展的新呼唤。   (一)促进人的全面开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整体性〞的人。人的“整体性〞是人与其它动物所不同的属性,这种“整体性〞是在人与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的关系中表征出来的。因此,作为“整体性〞的人,就要处理好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传统的人际德育是有局限的,它主要关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生态德育那么关注人的“整体性〞,不仅培养人们协调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培养人们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道德观,提升人们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让人们不仅要认识自我及自我与社会,而且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德育培养的就是人的完整全面的道德人格,也正因为如此,生态德育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开展。   (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伟大战略决策。和谐的社会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人自身、人与社会,也涉及人与自然。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容。美好和谐的社会,也应是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传统的人际德育由于重在协调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不相适应。生态德育的产生,把道德教育的视角拓展到自然界,不仅顾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让社会对人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而且更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把人的行为交给自然去评价。因此,生态德育是协调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完整全面的新德育观,这种德育观培育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素养,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开展的“助推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促进国家生态保护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需要既是人的本性,也是生产的动力。工业时代以来,人类贪婪的需要,助推了科技的开展,进而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同时也加速了生态的破坏。世界各国深刻认识到,人必须向自然回归,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环境治理,化解生态危机。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党站在可持续开展的战略高度,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加强生态德育,有利于人们确立生态意识,落实国家生态保护的政策法规,改变传统粗放式、增长型的开展模式,以生态保护的行动自觉,增强国家的可持续开展能力。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也有利于国家在国际环境谈判中争取话语权,维护国家的平安与利益。   三、生态德育的体系构建   面对人与自然的不协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现实,生态德育应突破人际德育的籓篱,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出发,引领人们走向可持续开展的光明未来。笔者认为,生态德育体系的构建,要实现“三个转变、一个优化〞,即转变德育思维、转变德育内容、转变德育方法、优化德育环境。  (一)转变德育思维   传统的人际德育,主要是以德育课程为载体的知识性道德教育,其内容侧重道德伦理和意识形态的系统灌输,突出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客观的说,传统人际德育也涉及生态环境问题,但其只是浅尝辄止,只进行一般性的生态知识教育。对于人类为什么要回归自然,怎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层面关注缺乏。这种缺乏哲学根基的德育,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也难以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导致生态道德行为的偏向。因此,要转变德育思维,尤其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指导,从人与自然双向适应的生态观出发,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行为。在生态德育实践中,注重生态道德思维的培养,摒弃人与自然“主客两分〞的思维定式,从整体的系统的思维出发,以生态道德行为的行动自觉,实现“自然—人—社会〞的和谐统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