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如何
进一步
保障
改善
民生
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2-05-30 09:14:00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 有0人参与
0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五
百花谭
省第十次党代会指出,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必须以实现人民富裕幸福为根本目标,更好地为各族人民谋福祉。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民生政府。这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坚持实施民生工程,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发展民生经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投向,加大民生投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取向,完善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民生及其意义
民生是什么?“民生”就是老百姓的基本生计,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孙中山先生对民生有过精辟的解释,他认为“民生就是人们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是政治的中心,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现代社会,民生更多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因而,民生问题不仅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需要。“得民心者得天下,重民生者安天下”是亘古未变的真理,“百姓需求为大,民生之事无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民众拥护,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重视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必须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与实惠,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才能巩固执政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的目的绝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改善民生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对拉动内需具有重要影响。事实一再证明,中低收入群体是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群体,一个收入结构合理的社会是内需拉动力最强的社会,而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是内需拉动力最弱的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就是要减少贫困人群,建设收入结构合理的社会,提升社会成员的整体购买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与改善民生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之需要。目前,我们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大量社会矛盾均集中在与民众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贫富差距、教育、环保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成为社会安全的巨大隐患。为了社会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让人民群众享受教育、健康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民生权利是政府的基本职责,追求公平的发展机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价值追求,为中低收入民众提供发展机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
二、民生成效硕果累累
四川这几年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以带领全川各族人民化危为机、迎难而上、爬坡实干,创造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的“三大奇迹”,收获了惠民富民的累累硕果,达成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共识。
事实胜于雄辩,数字枯燥但说服力强。五年来,四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年年攀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41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428元。伴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奋起直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加43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加1030元,城镇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到8.6辆(2010),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0.74平方米(2010)。城乡社会保障与社会救济覆盖面大幅提升,农村“低保”户均资金增加4.32倍、人均资金增加4.96倍、“低保老人”增加3.50倍且全部提前纳入新农保;城镇“低保”户均资金增加1.55倍、人均资金增加1.7倍、“低保”老人增加18.46倍。到2011年,全省用于民生保障的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63.6%,而教育助学、劳动就业、扶贫解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交通、环境整治、房屋建设、文化体育等“十大民生工程”占民生保障财政支出的40.2%,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覆盖面分别达到69.1%和70.2%,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4.2万套。残疾人教育受到高度关注,五年新增盲聋哑弱智残疾学校17所,在校残疾学生五年增涨68.8%。藏区启动了富民安康工程和三大民生工程,完成了10万户、50万游牧民定居,“9+3”免费教育计划效果明显,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彝区完成了“三房”改造并启动彝家新寨工程;内地成功改造11万户土坯房。
相关评论: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一:如何看待四川五年辉煌巨变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二:如何理解高位求进加快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三:如何理解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四:如何推动“两化”互动发展
三、把民生做实,建设民生政府
继往开来,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确立了把民生做实、建设民生政府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持续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发展民生经济以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取向的目标定位,形成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执政主旋律。我们有理由相信,省委省政府将继续带领全川各族人民,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处理好强省与富民的关系,民众的各项民生权利会继续改善,民众生活水平将持续攀升。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民生政府。
政府是为民生而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代表人民,一切为民谋福利。建设民生政府,就是政府要树立“公民权利本位,政府义务本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从民众最为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着手,以提高民生质量为宗旨,以民众是否满意为评价民生工程的唯一标准。建设民生政府,就是要重点关注就业、教育、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固国安民之策,是人民的生活与生存之根本。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全民创业,实现“人人有活干、有饭吃”。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推行企业人员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强省与富民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的基本素质,必须实行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城乡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上学,都能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是民生之源,是人民群众休生养息的源泉。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是人民生存与发展的依托。要把老百姓都装进“社会保险箱”,使民众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推进住房供应体系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公共产品回归工作,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民生做实。
“把民生做实”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战略重点与着力点,是民生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把民生做实,就是要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公共财力和资源更多更好地用于民生工程建设。把民生做实,就是要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实施公共财政理念,把公共财政投入到公共领域,以满足民生需求为目标,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民、关注民生。把民生做实,让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能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升,让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有平等的机会进行自身发展。把民生做实,就是要按照投资于人的标准来选择发展模式,把财力与资源用于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社会事业和社会发展,投入到就业、收入、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居住等方面。把民生做实,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民生的基本前提是发展。经济不发展,就失去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公共财政理念也将变成无本之源。经济发展必须要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把民生做实,成效考评是标准。
民生成效表现为民众的生存状况改善、民众的发展权利提升以及民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三个层次,是检测民生工程与民生经济建设的试金石,是把民生做实的测试标准。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取向”,明确要求建立民生成效考评机制与考核指标,要将涵盖民众基本生存发展状况改善的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居住条件、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覆盖、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公共民生投入、劳资关系、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状况等作为民生成效的基本指标,对各级政府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建立政府、社会、民众三者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让政府的民生工程与民生经济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各主体的监督之下。
把民生做实,人民群众是主体。
人民群众不仅是民生成效的受益者,更是民生工程与民生经济的建设者、民生绩效考评的参与者、民生制度的维护者与监督者。把民生做实,建设民生政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人民群众的参与体现在把民生做实与民生政府建设的各个环节与过程之中,体现在参与科学决策、参与民生工程建设、参与民生经济发展、参与民生绩效考评、参与民生制度建设等方方面面。人民群众通过系列参与,将收获劳动就业与工资收入增长、收获能力提升与发展机会;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有利于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升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绩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并发挥主体作用,需要制度层面给力,用制度固化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
把民生做实,制度建设是保障。
现在很多民生问题实际凸显了制度缺失,保障与改善民生的持续之举是确立关注民生的价值理念与制度基础。解决公平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均需要制度作保障。不能以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作为借口影响民生,不能搞运动式、应急式的民生工程,应该实施持续的民生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才能保障社会各个阶层的民生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人发展、社会公平以及社会稳定等问题。用制度来规范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用制度来规范民生工程建设与民生经济发展,用制度来规范人民群众的民生参与主体,用制度来规范民生绩效考核,用制度来规范工资增长,用制度来规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才能将民生问题纳入常态化管理的轨道,才能根本避免应急式、运动式的民生工程建设,才能把民生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