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关系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1028297

大小:22.50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社会 交换 经济 关系 研究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关系研究 张馨月 :社会交换理论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学派的理论来源、概念名词、思想特征等都具有经济学色彩,学派的核心概念——社会交换与经济范畴内的经济交换有着极大的联系与重合,同时也有着重要区别。当前社会存在着社会交换经济化的倾向,二者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不正常融合与错位。基于此,对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进行概念界定,分析其联系与区别,进而阐释其关系现状。 关键词:社会交换 经济交换 联系与区别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2)14-0049-02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是与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概念,对个体、个体与群体关系、整体社会均产生着巨大影响。厘清概念内涵,理顺二者关系,将为更深层、更全面地理解并应用概念打下根底。 一、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内涵 (一)社会交换 交换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是人类满足自身需求、扩大交际范围的根本手段。西方古典社会学家齐美尔在其著作货币哲学中对交换的要素和原那么进行了论述,强调交换来自个体对自己不具有且有价值的物品的渴望,交换关系建立需要交换主体间需求的适配性。 在齐美尔研究成果、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启发下,社会交换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学派的概念名词来源于经济学,根本思想是人类的社会活动都是交换行为,交换能为参与交换的主体带来其所希望的或意外的奖励和报酬,因而支配着人们的行动。个体之间通过交换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可被视为交换关系,人际活动发生的根底是个体在交换中权衡利弊并做出理性选择。 社会交换学派有三位重要学者,霍曼斯是学派的创始人,经历了由功能主义到交换理论的学术立场转换,重点从个人层面研究交换行为。其根本假设是:人们在行为中通过理性思考判断,追求利益最大。霍曼斯还提出了包括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在内的命题系统,指出人类行为总是追求报酬、逃避惩罚,会考虑行动能否成功,行动本身受到以往经验和情景的制约,行动价值具有时效性,人在行动选择时会进行价值判断,受情感影响。布劳在继承霍曼斯理论,结合功能主义、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的根底上开展自身,注重将理论适用范围由微观扩展到宏观。布劳将社会交换定义为一种需要与他人互动并采取适宜手段以实现目的的有限活动,认为微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包括“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四个阶段,最终会导致权力的分化,权力转化为权威才能实现稳定。关于宏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布劳将其与微观结构进行比照。爱默森的突出奉献是运用了网络分析方法,将交换者间的交换关系形态分为五类:一是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指多个交换者只能与一个交换者发生交换。二是分工式交换关系,指多个交换者能分别与一个交换者发生交换。三是社会圈,较为封闭,且主要交换同类物。四是分层网络式交换关系,指交换者间出现分化,分别形成新的社会圈。五是中心网络交换关系,指一个交换者在多个主体的交换中处于最关键的位置。 (二)经济交换 根据马克思的解读,交换行为从外表来看是为了实现主体间的物品交换,但从深层和抽象角度来看,交换不局限于实体和物质层面。在交换行为完成的同时,交换双方也交换了所有权和与之相关的利益,交换是社会经济关系的表现。 基于此,经济交换可被定义为一种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以货币为衡量手段的交换行为,交易双方谋求利益最大化,交换的物品或劳务遵守等价交换原那么。 为保障经济交换的顺利进行,交换双方需遵守一定的道德准那么,这也是经济交换行为得以发生和继续的根底。具体道德规那么主要包括交换正当、交换自由、交换平等及后果无害,以此为约束,交换双方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 良好的经济交换是个人利益实现的根底,是市场良性运行的保障,也是社会安定和国家国力的象征,经济交换具有极大的价值。对于个人,经济交换为个人开展提供了坚实物质根底,通过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提升个人在社会中生活的主观感受,通过维护社会公德促进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对于社会,经济交换是社会开展的保障,由此带来的经济开展与繁荣提升了社会水平与活力,由此实现的自由、公平与平等维护了市场与社会秩序。但假设放任经济交换开展,也会造成社会的异化和人们金钱观、消费观、价值观的扭曲。 二、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联系和区别 (一)联系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联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本前提。两个概念均认为,个体进行交换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期望通过交换获得奖励或报酬;交换关系的建立既是交换物的转让,也是与交换物相关的价值或利益的转让。二是概念名词。社会交换理论借用了许多经济学范畴的概念与名词,如本钱、利益、报酬、投资、奖励等,学者在成认肯定其经济内涵的同时,对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与补充,为理论提出奠定根底。三是具体原理,这最鲜明反映在霍曼斯提出的剥夺—满足命题上。命题强调个体经常获得某一报酬,这一报酬的追加与获得给个体带来的滿足感会显著降低,这与经济学中边际递减效用相一致,研究获得报酬的数量与时效对交换主体满足度的影响。 (二)区别 1.交换界定及交换物 社会交换所界定的交换,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报答性行为,交换产品既包含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通过交换与他人实现对话与互动,与社会建立联系进行沟通,是个人实现社会化、扮演社会角色的根底,其界定的交换概念更为广泛。经济交换所界定的交换较为狭义,是现代社会根本的经济活动,以物质交换为核心形式。基于此,社会交换的交换物除了物质产品外,还包括情感交流、政治交换、文化交流等。经济交换的交换物那么大多是商品、劳务和生产要素。 2.交换主体及其对交换价值的影响 社会交换偏重于人情交换,交换的内容、方式和对方的回应未被明确规定,交换主体间基于信任形成长期的稳定关系,这也是社会交换理论研究的重点。经济交换的主体双方交换的物品及目的明确,强调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自由性,交换主体在发生交换前和结束后都不存在互动与联系,交换行为在钱货两清时即终止。社会交换交换物的价值受多种因素影响,而经济交换的价值不受交换提供者影响,即不具有排他性,考量交换价值时只着眼于物质层面。 3.交换的根底及时限规定 社会交换基于交换双方间的情感与责任,即一方相信对方会给自己报答性回应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满足,没有时限规定,且大多存在回应的延迟性。经济交换基于交换双方对市场一般规那么、交换主体间的合同或协议的信赖,交换行为遵循以上规定,加之其交换的商品、劳务等价值受时限影响较大,经济交换对于交换行为的时限有着明确规定,一般设立超出时限的惩罚,以保障交换在时限内顺利完成。 4.交换过程 社会交换过程没有规那么和契约,双方不受具体条款限制,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义务感、信任感和感谢之情,是人与人互动的重要根底与活动形式。经济交换过程主要受契约和协议的影响,不涉及个人情感,只需严格按照契约完成义务,实现交换。 5.交换原那么及结果判断 基于交换物的性质、交换主体间关系和交换的时限,社会交换中的价值不能用经济手段简单判断衡量,更难以等价交换标准对交换另一方做出讨价还价及义务要求,因此,社会交换结果的公平性难以判断衡量。经济交换那么以经济计算、等价有偿、公平交易为原那么,一方的付出必须得到符合双方商定交换价格的回报,交换结果必须使双方充分受益。 三、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关系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所面对的问题领域和具体行动是类似的,因此,二者间的关系应是彼此独立且相互交织的。随着我国经济开展和社会转型,建设成就表达在客观数据和实体条件的变化与提升上,也表达在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上。受宏观社会背景和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社会中,礼俗社会的色彩更为浓厚,社会角色分化和职业分工较为单一,人口流动的范围和频次较低,群体具有强烈的内聚性,表现为熟人社会,人际关系的根底是共同的利益、目标、价值和标准。实现转型的现代社会,更靠近法理社会,变革与开展是典型特征,社会异质性和人口流动性较强,社会整体重视理性、价值、公平、法律,靠契约或制度对个体及群体进行管理。社会转型的变化使现代社会更为科学、合理、高效、有序,使得社会中公民的自我意识、法治精神进一步觉醒,但也淡化了社会中的“人情味〞,强化了个体主义和功利思想。社会交换的经济化倾向明显,个体在交换中不再重视交换双方间的信任依赖关系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偏重于进行短期、直接、独立的交换;不注重情感满足、交际扩大、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赞赏与尊重等形式的交换“报酬〞,更多考虑交换所得价值对等性;交换物衡量标准也倾向于金钱、数值,甚至将抽象与主观的感受进行物化。同时,有些客观典型的经济交换也受到社会交换中情感因素的影响,破坏了公平与理性,降低了效率。 四、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关系的影响与对策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间关系的不正常融合与一定程度上的错位是现代社会开展中必然会遇到也需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其对个人、群体、社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社会交换的经济化趋向会使个人行为和价值取向过于功利,价值衡量不具有排他性,即认为交换主体对交换物价值没有影响,进而造成人际关系的扭曲和疏离;社会交换中衍生的权力与权威,是社会分层的根底,假设以经济交换为原那么,交换地位的差异性会得到进一步凸显,权力拥有者的资源与话语优势得到强化与扩大,不公平交换增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交换的弱化,影响着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间信任关系的建构,导致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出现,在社会范围内造成了信任危机,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基于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间的联系及区别,为理顺其关系,促进其正常化开展,不应简单将二者割裂。首先应重视社会交换,通过引导与标准,帮助公民树立健康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交往观,削减拜金主义的发挥空间。还应注重缩小物质开展与文化开展间的差距,加强现代社会体制及制度建设,为交换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保障。 五、结语 社會交换与经济交换在根本思想、概念名词等方面具有共通性,都研究个体的交换行为及其原因、要素、原那么、影响,二者间应保持自身特性,实现二者关系的正常化。 参考文献: [1] 文军.西方社会学经典命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2. [2] 龚天平,李海英.论经济交换的伦理价值及其道德规那么[J].河海大学学报,2022(2):20-26. [3] 高强.浅析社会交换及其与经济交换的关系[J].当代经济,2022(22):156-157. 责任编辑:孙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