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闻
写作
结尾
形式
2023年新闻写作结尾形式
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握手言别的最终时刻了。人们告辞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作品有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奇特的回忆。结尾并非
可有可无一般来说,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大多比拟重视导语写作,对结尾的作用那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认为结尾可有可无,弄不好还有画蛇添足之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有些新闻、尤其是在一简讯中,经常只有百十来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确实无所谓结尾;但在大多数新闻作品中,结尾对主题思想和新闻事实的表达还是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大家,特殊重视结尾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白居易曾在?新乐府序?中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意思是说?诗经?各篇的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提出开头要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令人余音萦耳;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假设难遽别。〞结尾在文章中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至于是否画蛇添足,不在于要不要结尾,完全在于它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一些结尾之所以显得多余,正说明没有发挥好结尾的作用。
新闻结尾尽管处于文章的最终位置,但它对于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却不容低估。据心理学的有关争辩材料显示,处于系列首尾位置的记忆材料,比处于系列中间位置的材料更简洁被记住,其几率几乎相当于中间位置的三倍。英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为:“任何一个节目或新闻给人的长期印象通常都是最开头或最终几个词留下的。〞因而他认为:“像有力的开头一样,结尾应当加强语气,避开虎头蛇尾。新闻报道宁用砰然响声做结尾而不用低声哽咽。有力、确定、语气猛烈的结尾赛过脆弱无力的结尾。〞〔?播送电视新闻教程?〕
①卒章见义,点化主题。写稿子,不仅仅是讲故事,重要的是要通过表达给读者一个交待,以便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告知读者,让读者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夹叙夹议,边讲故事边出思想;有的先捅主题,此后用事实补证;还有的是把主题思想奇异地隐蔽在新闻事实的表达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有初步感悟,最终再通过结尾将其鲜亮地告知读者。比方,2023年11月12日?解放军报?一版有一篇消息,题目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在这篇稿件中,作者先用4个骨干例子作了充分的铺垫,假设读者认真研读,是能够看出其主题思想的;但新闻到底不全是经典著作,读者一般也不行能像读经典著作那样,去精研细读一篇新闻作品,很可能是“一扫而过〞,扫上了就扫上了,扫不上就过去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于是,作者在稿子的最终又加了这样一个结尾:“六连的士兵过硬,是军官带出来的;六连的军官过硬,是党小组、支部管出来的。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过硬,是硬六连的硬根子。〞这样一来,稿子的主题思想就明白无误了。
②登高望远,说明意义。对记者、通讯员来说,写稿子不仅仅是报道新闻事实、点明新闻主题,还应充分阐述其意义,使读者更深刻地认清爽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但在写作过程中,为便于新闻事实的表达、主题思想的集中表达,作者有时很难把新闻事实的意义穿插于新闻主体中,于是经常在报道结束时特地拿出一段文字解决这一问题。从另一方面讲,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确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生疏往往比一般读者要深一些、远一些,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去生疏。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有更多的时机接触当事人,对新闻事实的了解,也必定比一般读者多,对新闻事实的生疏应当更精确 、更全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明新闻意义也是记者应尽的义务。看一下?解放军报?这篇人物新闻的结尾,或许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生疏。战喜武是平凡的。这里的每一个人,海防前哨的每一个士兵都是平平凡凡的人。然而,正是他们筑成了坚不行摧的海上长城,正是千千万万的平凡者支撑着我们宏大的事业。没有这个结尾,我们或许只能对仆人公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事迹有所生疏。有了这个结尾,这篇稿子的新闻价值马上就会显露出来,仆人公的典型意义也陡然立起。稿件的思想来源于题材,又超越于题材,起到登高望远的作用。我们采写新闻不仅要告知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要说明这意味着什么,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超越新闻事实无限拨高,更不能凿空谈论,泛泛而谈,而应当缘于事实,又高于事实,从新闻事实中自然得出富有哲理意味的真知、新知,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③拾遗补缺,增加信息。为确保结构的完整性,在结构设置上,作者往往围绕主题思想的开放谋篇布局,以便新闻素材得到最经济、最充分的利用;但从客观状况看,主题思想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新闻信息不行能被主题思想任凭支配,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也
不尽相同。有的尽管很重要,但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不直接。在这种状况下,结尾就给解决这一冲突供给了用武之地。消息?好兵也是社会的通行证?,在写了警调连退伍战士年年被抢聘一空的新闻事实后,原来可以就此打住了;但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以这种形式结尾:“警调连官兵标准的兵样是综合素养的体现,是靠日积月累的严格教养形成的。一次露天看电影,散场后在警调连座位区觉察10粒瓜子壳。连队马上重返电影场开现场会,违犯规定者作了检查,并将10粒瓜子壳放在连队展窗以儆效尤,直至今日。〞这样既答复了新闻事实的缘由,又说明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必定结果,扩大了新闻的信息量,深化了稿件的主题思想,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④托物寄情,给人回味。制造意境,托物寄情,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新闻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实际,虚构意境,表达记者、通讯员的某种主观意愿和思想情感。但这并不是说,新闻作品确定不能借用这种表达手法。只要敬重事实,适当借用,使读者通过和谐宽敞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开放自由想象和联想,静心领悟,反复咀嚼,同样可以到达难以言传又意味无穷的表达效果。事实上,很多新闻作品的结尾,经常以这种手法增加表达效果。依据惯例,每年北京首批新兵离京,报社都要派记者前去采访报道。有一年,社里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当时,我感到有些犯难。因类似的报道报纸年年搞,很难写出新意。可既然社里将任务交到我头上,我也只能勉为其难了。像平常一样,我照旧把成功的基点放在了采访上,结果写出的稿子还是有了一些新意。尤其是稿子的结尾,为整个稿子添了不少彩:15时10分,满载新兵的列车缓缓驶离车站,不一会儿就消逝在远处的田野里。留在人们眼际的,是一片宽敞的天地……这是列车驶离车站时,我在月台上看到的真实一幕。部队是一所高校校,新战士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眼前的情景,一下让我想到了这些。当时我就确定用这个情景作为稿子的结尾。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人是感情动物,“登山那么情满于山,观海那么意溢于海〞,借助人类这种特殊的感知功能,经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认真分析可以看出,这类结尾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托物寄情中的“物〞,具有很强客观性,简洁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让人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笔底;二是这些“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它饱含着记者、通讯员含蓄丰富的情思;三是它可以诱发读者开放想象和思考,到达“灵感荡溢,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五花八门的结尾形式题材和结构的多样性,确定了结尾的形式可以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