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学
精神
发展
关系
研究
《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关系研究》成果公报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2-04-26 阅读次数:116
作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南通大学顾晓松教授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关系研究》(课题批准号为DIA050128)。课题组成员有:顾玉平、邓小泉、于海棠、郭必裕、周建忠。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哲学与历史的角度剖析大学精神的内涵与本质、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关系的历史演化等问题。实践研究主要是基于大学求真育人精神,建设大学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思路,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1.哲学研究。从哲学的高度分析当前大学精神的现状起始,揭示困扰大学精神的两难问题,进而提出要追寻大学之魂。在探寻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之后,分析指出求真育人是大学精神的灵魂。
2.逻辑研究。从纷繁复杂的大学理念、办学思想、大学之道中追寻大学精神的灵魂,揭示大学精神的逻辑旨归,辨明大学精神的逻辑路向。
3.历史研究。从历史的深处剖析大学求真育人精神的历史变迁,勾勒大学产生以后大学精神的演变轨迹,揭示求真育人精神的时代特征。
4.制度文化研究。从文化理论的角度出发,揭示大学制度文化与大学求真育人的互动关系,探究营造和创建什么样的大学制度文化才能够更有益于“求真育人”,同时以“求真育人”之精神引导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5.物质文化研究。从文化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化对大学求真育人精神作物质形态上的解读,提出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弘扬大学求真育人精神的方法与路径。
6.创新人才培养。从建设现代大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大学求真育人精神,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路径。
(二)研究方法
1.实践调查法。选取南通大学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实践调查分析,描述和分析其大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以求更深入地探求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
2.文献法。通过查阅、分析、整理相关文献,探寻大学精神的属性。对中外学者关于大学精神的演进轨迹、大学精神内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揭示大学成长的足迹,探讨大学精神的价值取向及其功能,以探究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的关系以及大学发展战略。
3.历史法。通过对大学发展历程的分析,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精神核心内涵的演变及其对大学发展的影响。
4.比较法。通过对国内外大学进行大学文化建设的不同做法的分析比较,提炼经验,阐发观点,深化研究。
二、结论与对策
(一)困扰大学精神有“两难”问题
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分离。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逐渐分离,随之出现了重科学轻人文的倾向,反映在大学教育工作和办学活动中就出现了技术化、非教养化和急功近利的倾向。科学与人文的割裂表现在: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分化和扩张加剧,使人文学科的发展受到弱化;教育体制重视培养专业人才造成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绝;认同自然科学设立的价值中立原则,科学家们会不自觉地远离人文关怀
二是自由与界限。现代大学精神的坚守和扬升,还需要依赖一定的大学制度。好的大学制度有利于大学精神的自由发展,而大学精神的自由发展首先就表现在大学要有办学自主性,也就是大学自治,然后才是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学生自治等。
三是普适与个性。培育大学精神,既应着眼于大学的普适性即共性,又应立足于每所大学的特殊性即个性。一所大学特有的大学精神,既要体现作为大学的总体特性和普遍要求,又要彰显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鲜明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精神是普遍要求与个性表达的有机统一。
(二)凝练大学精神有四种方式
第一种是经典论。这种范式以名著、名篇、名家言论作为我们今天对大学精神阅读、批判、参照、建构的导向和依据,可称之为经典论范式。
第二种是校训论。校训是一个学校的训辞,是大学对其办学理念、育人价值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与学人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校训代表着一所学校的精神。
第三种是历史积淀论。历史积淀是内化为学校的一种流动的精神,因为每所大学都有开一代风气之先河的榜样人物以及由此积淀的精神传统。
第四种是意向论。在反思现状,力求精进中,一些学者提出了大学精神“应该如此”的构想。
(三)求真育人是大学精神的灵魂
西欧中世纪大学被称之为“千年黑暗世纪里人类文明的绚丽之花”。 大学又被称之为“象牙塔”、“必须有的乌托邦”、“智慧的神坛”或“真理的天堂”都承载着人们对一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世俗愚钝的超越,这是人性中最美、最善、最真的情怀。正因如此,大学秉承着其独树一帜的个性而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
其一,大学肩负追求真理的使命。人们处于对知识的爱好,满足对“无知领域”的好奇心,共同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和探讨就是大学形成的最初形态,也就是一些知识分子组成的社团。大学从它的诞生到现今的发展,始终秉承着求真的精神,追求真理,崇尚真知的精神是各个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之根。
其二,大学是思想自由的学术圣地。思想自由不排除思想的独立性,坚守思想的独立性是思想自由的前提。
其三,大学具有育人的社会责任。大学的精神在于培育合格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渊博的学识,更应该体现在对全人类社会历史的担当。
(四)大学求真育人精神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中世纪,大学求真育人深受基督教影响。大学在基督教迷雾中发现“新知”。西欧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强大的标志,同时也是其衰落的起点。十字军东征使得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与东方文明发生碰撞,加强了文化交流,从而扩大了人们的知识视野。从此,人们发现在基督教神学之外,还有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拜占庭文明等“新知”的存在。大学的出现与新知识的传入和发展密不可分。西欧在基督教的迷雾中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新知”,在发现、追求“新知”的过程中,出于培养“新人”的需要,产生了大学。
第二个阶段是1500—1800年,大学求真育人深受人文主义影响。人文主义研究进入大学。人文主义使欧洲哲学的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折,哲学研究的对象从神转向了人。在批判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研究在欧洲大学兴起。大学育人也呈现出人文主义倾向。大约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人文主义开始向大学渗透,大学课程中的人文主义内容大大加强,从而“冲破了经院主义神学和哲学独霸大学讲堂的局面”。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的培养目标从“神”转向了“人”,并且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第三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大学求真育人深受科技革命影响。首先是科学研究在大学得以确立。中世纪大学由于被僵化的经院哲学所控制,因此,自然科学基本未能进入大学。直到19世纪,科学研究才在德国大学确立了地位。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对大学的育人目标和内涵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的理性活动主要就是追求真理、发现真知的学术研究活动(科学研究),学术研究的开展就是营造理智氛围的过程。大学的育人就是在理性活动、理智氛围中开展的。
第四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大学求真育人深受民主化影响。20世纪是民主主义不断高涨与发展的时期,教育民主化随着社会民主化的发展而日益深入推进。大学的民主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大众化发展,表现为向少数民族、身心残缺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成年伸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学开始走出象牙塔,与社会之间逐步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开始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大学走出象牙塔的过程,正是高等教育走向民主化的过程,也正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过程。
(五)大学制度文化体现了求真育人的本质要求
大学制度文化在大学发展中发挥其价值导向功能、目标激励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主要是通过影响其组织成员特别是教师和学生实现,在影响内容上,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发展和真理追求的控制力与影响力。
大学制度文化的育人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价值导向性。这是大学制度文化在育人方面最重要的要求,指的是引导大学在人才培养中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②目标激励性。当大学制度文化被师生员工共同认同之后,就会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把师生员工团结在一起,形成大学主体共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在大学建立高度和谐、信任、理解、互相尊重的群体关系。③行为规范性。大学制度文化对大学生具有约束支配功能。大学制度文化为每个大学生在评定各自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等方面提供了尺度,并用这种尺度规定着每一个大学人的言行举止。
从总体上看,大学的制度文化与学生发展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的制度文化强有力地影响着学生,制度文化的完善最终目的在于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各种积极的、健康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在验证制度文化的正确性,同时推动制度文化发展、并将制度文化建设的成果固定下来。
(六)基于求真育人精神加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发展
一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大学制度中的自由理念,与现代管理中人本管理理论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它要求关心教师的发展和学生成长。世界一流大学和办学成功的大学,都始终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最核心的资源,在力求在制度设计不保护、支持、鼓励教师的发展。一方面, 制度文化要对师生进行必要的规范, 以保证学校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 制度文化要体现“自由” 的理念, 能够激励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和研究,学生创造性地“学”,既要强调规范又要体现自由的理念。换而言之,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要在控制与自由之间寻找一个适当的平衡点, 既要注意发挥制度的规范功能,又要注意增加制度的弹性。大学制度文化要和而不同,保持大学应有的弹性和文化张力,应当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为了学校发展”的价值追求,并逐步建立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
二要促进制度文化的创新。大学的制度文化创新,一方面要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大学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以便获得制度文化创新的相关信息。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社会组织,大学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多种与社会联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产学研结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规章制度的创新。大学规章制度的创新,是大学管理者面对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制度再造过程。首先要明确规章制度调整的内容,其次要提出制度创新的方案,再次要及时对制度作出调整。
三要强化特色办学。在转型过程中,大学要更加强调特色办学,大学制度文化要体现办学特色。大学首先要明确办学定位。高校的办学定位对高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理念和建设方略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学校一旦确定了办学定位,也就确定了它在社会上的角色,确定了其在利益相关者及竞争对手中的形象。准确定位是高校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形势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大学要倡导自主依法办学。政府、社会、大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高等教育体制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大学学术自由的实现。大学是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的主体,是独立办学的主体。学校的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内部管理、和社会的联系、学术交流等都是学校职权范围内的事,学校应该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政府则应转变教育管理方式,从直接行政管理变为用法律、经济、政策、评估等手段实现对教育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为保证大学使命的履行,大学要使自己的行为限定在社会和国家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大学内部要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大学的自我约束机制。
(七)建设求真育人的物质文化
建设求真育人的大学物质文化,要注意九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以文化载体建设为着力点。以载体建设为抓手,传承、融合、研究大学文化,实现创新文化的崇高使命,唤发大学文化的生命活力,要明析文化载体对文化的储存与表现的侧重,丰富载体内涵和形式。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大学文化建设中实质性、根本性的组成都分,是大学文化存在的特质价值。制度文化载体是制度文化赖以存在和发挥功能的基础,作为物质形态形式存在的制度文化表现载体主要体现在承载制度的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网页网站以及宣传栏等,建设大学制度文化不仅要建设制度这个存储载体,也要做好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