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染科诊疗规范2015(含目录).doc
下载文档

ID:101714

大小:802.50KB

页数:78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感染 诊疗 规范 2015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第二节 肝 硬 化 第三节 轮状病毒感染 第四节 新型肠道病毒感染 第五节 脊髓灰质炎 第六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七节 狂 犬 病 第八节 流行性感冒 第九节 麻 疹 第十节 水痘、带状疱疹 第十一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十二节 肾综合症出血热 第十三节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 第十四节 艾 滋 病 第二章 立克次体病 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第二节 地方性斑疹伤寒 第三节 恙 虫 病 第三章 细菌性疾病 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第二节 沙门氏菌感染 第三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第五节 致腹泻性大肠杆菌肠炎 第六节 弯曲菌感染 第七节 霍 乱 第八节 布鲁氏杆菌病 第九节 鼠 疫 第十节 炭 疽 病 第十一节 白 喉 第十二节 百 日 咳 第十三节 猩 红 热 第十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十五节 厌氧菌感染 第十六节 破 伤 风 第十七节 败 血 症 第十八节 感染性休克 第四章 真菌病 第一节 隐球菌脑膜炎 第二节 深部念珠菌病 第三节 深部曲菌病 第五章 螺旋体病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 第二节 回 归 热 第六章 原 虫 病 第一节 阿米巴病 第二节 疟 疾 第七章 蠕 虫 病 第一节 血吸虫病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病 第三节 肺吸虫病第四节 肠绦虫病 第五节 囊 虫 病 第六节 包 虫 病 第七节 蛔 虫 病 第八节 丝 虫 病 第九节 钩 虫 病 第八章 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 第一节 医院内感染的防治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第四节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 第五节 隔离与消毒 第六节 传染病预防接种 第七节 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 第一章 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嗜肝细胞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按病原分类,病毒性肝炎至少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六型,分别由HAV、HBV、HCV、HDV、HEV及HGV引起。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乙、丙、丁型可转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GV的致病性及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 甲型肝炎 【 诊断要点 】 1.、流行病学 (1) 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 (2) 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 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等。 (4) 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2.、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 (1) 急性黄疸型 1) 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多有发热,突出的症状为全身乏力和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升高(AST)。本期一般持续5~7日。 2) 黄疸期:热渐退,自觉症状好转,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染,肝脏肿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击痛。肝功能检查显示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 3) 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1~2个月 。 (2) 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较轻,也以乏力和胃肠道症状为主,但不出现黄疸。 (3) 急性重型:极少见,参见乙型肝炎。 (4) 急性淤胆型:主要表现为较长期(超过3周)的肝内梗阻性黄疸。黄疸较深而自觉症状较轻,肝肿大较明显,多有皮肤瘙痒。 3.、实验室检查 (1) 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黄疸前期末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开始呈阳性反应。 (2) 血清酶的测定: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多数患者ALT>400~1000u/L,AST亦有升高。 (3) 胆红素测定:黄疸型肝炎血清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淤胆型肝炎血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4) 蛋白测定: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多在正常范围,比例正常。 (5)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或凝血酶活动度明显下降,提示重症肝炎的可能。 (6) 血清学检查: 1)血清抗-HAV-IgM阳性即可确诊为甲型肝炎。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总抗体(主要是IgG)有4倍以上升高亦可诊断为本病。 2) 粪便、血清或肝组织中发现HAV颗粒、HAV Ag或HAV RNA可确诊为甲型肝炎。 (7) B型超声波检查:B超检查有助于了解肝脾形态大小及肝内、外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 鉴别诊断 】 1.、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如非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等相鉴别。 2.、黄疸型肝炎尚应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相鉴别; 3.、本病与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除参考流行病学资料外,主要依据血清病毒标志物的检测。 【 治疗原则 】 1、一般治疗:早期卧床休息,直至黄疸消退。饮食清淡、易于消化。消化道症状明显而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液,给予葡萄糖、电解质液体及维生素C等。禁酒,禁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2、护肝、退黄治疗:一般对症治疗即可,亦可选用甘草酸制剂、门冬氨酸钾镁或还原型谷胱甘肽(TAD)。淤胆型肝炎可选用苯巴比妥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但后者只在其他疗法无效时应用。 3、 中医中药治疗:中药以清热利湿为主。有黄疸者用茵陈蒿汤加减,淤胆型肝炎可用凉血活血中药。 【 预 防 】 1、管理传染源:做好疫情报告及疫源地消毒。隔离病人至发病后3周。儿童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2、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搞好个人和集体卫生,养成餐前便后洗手习惯,实行分餐制,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做好食具消毒及水产品的卫生监督等。 3、 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均已在临床应用。前者只需接种一次,如接种二次(0、12月),效果更好。后者一般接种二次(0、6月); (2)被动免疫:对密切接触的易感人群,可用人丙种球蛋白, 剂量:学龄前儿童1ml,学龄儿童2ml,成人3ml。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不宜迟于感染后7~10天。 乙型肝炎 【 诊断要点 】 1、流行病学 (1) 有与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同吃、同住、同生活等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病史,特别是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对乙型肝炎诊断有参考意义。 (2) 经常接触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粪便、尿液等排泄物而未采取预防措施者; (3) 静脉吸毒、纹身。 (4) 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免疫接种、内窥镜检查、注射、手术或针刺治疗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30~180日,平均70日。 (1)急性乙型肝炎: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起病较隐匿,多无发热,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多数呈自限性。 (2)慢性乙型肝炎 1) 我国的慢乙肝往往是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期方出现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而被发现,因此,成年人中以急性乙型肝炎表现形式者约有半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急性发作,需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进行鉴别。 2) 急性乙肝迁延不愈,病情超过6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肝,儿童中急性乙肝较多。 3) 发病日期不明,就诊时已有慢性肝炎的体征和/或化验者。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等,肝区不适、肝痛、肝肿大、压痛、质地变硬,脾肿大,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还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如肾炎、关节炎等。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以判定慢性肝炎的程度。如有肝活检材料则按肝活检判定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 (3) 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 乙型肝炎约1~5%发展为重症肝炎,以亚急性多见,急性重肝(暴发性肝炎)较少,在慢乙肝基础上发生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较常见。 1) 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常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起病10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性脑病,如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嗜睡、昏迷等)。有扑翼样震颤及病理性反射。肝浊音界迅速缩小,黄疸迅速加深,随即出现脑水肿甚至脑疝,明显出血倾向、肝肾综合征等。 2) 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亦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起病10日以上出现下列表现:高度乏力、高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高度腹胀、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即达171umol/L以上),明显出血倾向,明显腹水,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肝性脑病常出现较晚(病期10日以上)。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 3) 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基本上同亚型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 4) 淤胆型肝炎:乙型淤胆型肝炎急性者的临床表现与甲型淤胆型肝炎相似。但慢性淤胆型肝炎有慢性肝炎病史。 ( 5)乙型肝炎肝硬化 1) 早期肝硬化单凭临床资料很难确诊而必须依靠病理诊断。影像学(B超、CT)及腹腔镜检查有参考价值。 2) 凡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具有肯定的门脉高压征(腹壁、食道静脉曲张、腹水、影像学发现肝缩小,脾增大,门静脉脾静脉增宽)且除外其他能引起门脉高压的因素者,均可诊断为临床肝硬化。根据肝病变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肝硬化和静止性肝硬化。 (6) 慢性HBsAg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3、实验室检查 (1) 肝功能试验:急性乙型肝炎ALT、AST均明显升高,ALT常高于AST。慢性乙肝ALT、AST持续增高或反复升高,血清胆红素、A/G比值、PTA、胆固醇等可反应病情严重程度。HA、PIIIP、IV型胶原等可提示肝纤维化程度。 重型乙肝胆红素迅速上升,平均每日上升大于171umol/L,ALT逐渐下降,而形成胆酶分离现象,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均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A/G倒置、血氨升高,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氨基酸(AAA)的比值下降或倒置。 (2) 病原学检查: 1) 血清HBsAg、HBeAg、HBcAg、HBV DNA、DNAP或抗-HBc-IgM,其中任有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 2) 单项抗-HBc阳性时,需同时伴有上述当中的1项阳性才能确诊。 3) 单项抗-HBs阳性,或同时伴有抗-HBc阳性,肝功能正常,特别是血清抗-HBs浓度大于10m IU/ml时,可基本排除乙型肝炎。 【 鉴别诊断 】 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