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建构方向探索.docx
下载文档

ID:1011253

大小:21.74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 范式 建构 方向 探索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建构方向探索 :伴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趋向,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价值,表达教学实效性。响应这一号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突破传统模式,更加强调人学范式转型、追求文化学范式的建构,立足于实践范式的实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建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2)29-0046-02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开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强调“以人为本〞。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充分观照学生的主体意愿和精神需要,打造师生互为主体、互相尊重的新型教育格局,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秉承这样的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授课实践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步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转向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是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开展。因而在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著作当中,人的存在与开展是他们关注的永恒主题。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表示出他个人的明确立场,人本主义的追求恰恰也是共产主义的追求的目标。在马克思中青年时期的著作中都很明确的表示出社会的存在和开展要以人的存在和开展为根底和前提。可见,人的存在和开展与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有内在的关联,同样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基石。所以,恩格斯在1886年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名著中回忆马克思怎样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把唯物史观定义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开展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在强调施教者本身的主体性的同时,又要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本,形成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要想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表达在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过程的实施以及教育成果的考核等各个环节。从教育目标的制定来看,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真正追求,做到社会需要和个人追求两者兼顾,这样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会使受教育者拥有自我实现的满足;同时,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适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使受教育者既可以满足社会需要,又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学习目标,努力实现自我的超越;最后,在对受教育对象进行考核时,衡量是否到达培养目标的标准,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感受,对不同的人釆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要真正把他们看作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不是统一的事物,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总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应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研究的出发点,面向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推动社会的开展进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开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范式的建构 从文化学的视角审视和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识,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学旨归,我们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为了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应当说,文化自觉是当代人针对目前人类文化开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文化理念,表达了人类对自身文化的深刻反省。当今中国,一方面,我们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开展遇到了一系列制约性问题需要解决,总体上表现为如何处理多元文化共生的问题。很显然,保持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自觉,就给这些问题的处理,提供了一个根本的思路。另一方面,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通过文化自觉的视阈去观照人的全面开展,主要是研究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发挥文化在社会生活很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来提升人的认知水平,锻炼人的主体能力,拓展人的公共生活的范围及能力,促进人的交往能力的开展与文化视界的扩大,等等。期望通过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加快现代化进程,改善人的生存与开展的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开展。所以,要求我们在进行文化选择的时候进行理性的分析,要对人的现代化敞开自觉批判的空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先进文化教育要把人从物欲、利己中提升出来,实现人的精神本质,从禁欲、社会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主体性本质,为人的全面开展提供精神支撑。 其次,立足实践的角度,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同样是为了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真的文化旨趣。思想政治教育本应该通过人类长久的文化积淀浸润人的心灵,以培植人的德性,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面对现代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浪潮,这种理念并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真正的反映。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仍旧枯燥乏味,分析问题只是政治理论单调的循环求证,解答问题也只是运用政治理论解释政治理论的僵化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没有突出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是过多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标准的社会实践活动,本应该按照其最高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去构建,发挥其文化引导和整合的功能。通过对社会现实文化进行分析,做出肯定性、否认性和前导性评价,以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开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贫瘠的状态逐步走向品质丰厚的理想状态的复归,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和内涵必须进行文化学范式的转换。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的实施 实践范式的建构与人本范式以及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内在密切关联的。具体表达在学生的自我主体能力的高扬,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要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通过实践教学的锻炼,可以生动复原历史,加深历史感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社会现实,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本身分析,由于其特殊的课程性质,让学生总有一种从理论到理论,枯燥、乏味、空洞的既定印象。从而对涉及历史和现实的各个方面,很难产生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基于对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的最终目的考虑,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理论的形成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会回归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这个过程的实施,恰好弥补了理论教学的缺憾,防止“纸上谈兵〞,从而唤起学生的理论热情,激发理论的自觉。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互补,帮助学生解决有关理论的疑惑,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向往和接受度。自然,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运用理论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好的去理解和适应充满各种变数的社会生活。很显然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思辨应变以及写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学们通过这一过程也提升了自信、增强了魄力、增长了才干、丰富了自身的经验。拓展了认知的渠道,也加深了书本理论认同。 其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将逐步得到提高。因此,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与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同等重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都有其深刻的实践根底。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几门课程的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除此之外,世界观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并解决现实问题。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中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通过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研究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行动指南。 最后,大学生坚决理想信念的养成依赖于实践教学的坚实历练。人的高尚情操和知识素养的形成,是“知行合一〞过程的重要表达。我国明朝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最早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并解释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5],而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将其深化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6],甚至对于知行关系做出了这样形象的比喻:“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总之,两者的观点都充分表达了知行关系的内在统一,充分表达了道德的自觉性和实践性。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内涵、情感的体悟以及信念的养成以及意志的磨练,都得到充分的检验。特别是发自灵魂的向往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感的体悟过程解释成是个体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内在的升华的过程。单纯依靠理论教学无法触及学生灵魂,必须深入实际切切实实的体会和经历,才能促使情感升华为坚决的信仰。 总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之路还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前景需要我们不断去开拓,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使命任重而道远。相信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将逐步得到完善,自由而全面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将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王守仁.传习录[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