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行病学知识点.doc
下载文档

ID:100791

大小:54.50KB

页数:9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流行病学 知识点
· 流行病学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是使疾病发生的概率/危险增加的因素 病因是指所有能引起疾病发病概率增加因子的集合。 致病因子、宿主、环境合称为病因三要素 流行病学研究病因的步骤。一是描述疾病分布,二是分析差异,三是提出病因假设,四是验证病因假设 病因假设提出:1从差异中找线索2从一致上找线索3 伴随变化 4 类似 5 排除 病因推断标准1 联系的时间顺序2 关联的强度3 剂量反映关系4一致性5联系的重复性; 6 合理性7实验证据8 特异性 病因的分类:必要病因、充分病因、直接病因、间接病因 近因和原因 Meta分析的目的1增加统计学检验效率: 能将结果定量综合,能达到增大样本量,改进和提高检验功效。2定量估计研究效应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多个同类研究结果在程度和方向上不一致时,可得出较为明确的结论。3评价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揭示单个研究存在的不确定性,考察研究间异质性的来源,估计可能存在的各种偏倚。通过亚组分析,得出一些新的结论。4寻找新的假说和研究思路:可以探讨单个研究中未阐明的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和思路 偏倚的防止和处理总偏移的控制⑴强调严格的科研设计和研究对象纳入与排除标准⑵随机化方法和盲法 ⑶限制 ⑷匹配 ⑸在研究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合作,以获得尽可能高的应答率。 ⑹分层 ⑺标准化 ⑻多变量分析 META分析的定义汇总多个研究结果,并对研究效应进行定量合并的分析研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搜索相关文献、制定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提取资料信息、统计学处理、报告结果等,是一种定量的系统评价。 § 区别文献综述作1者的观点有一定倾向性 1. 很少考虑样本大小、研究设计等重要因素,对原始文献的质量考虑较少 2. 以定性分析描述为主 3. 结论可能不完整 4. 重复性一般较差 Meta分析 1. 严格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具体医学问题的系统评价 2. 根据科学标准评估,删除无科学性文献,并在讨论中说明 3. 将符合条件文章的结果加以定量合并 4. 结论客观、真实和可靠 meta 分析的基本步骤1提出问题,制定研究计划:2检索相关文献3选择符合要求的纳入文献4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信息5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6资料的统计学处理7敏感性分析8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Meta分析中的偏倚 1.抽样偏倚:查找相关文件时产生的偏倚, 2 选择偏倚:是指根据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选择符合条件文献时产生的偏倚。3.研究内偏倚:资料提取时产生的偏倚 病例—对照研究 原理 为研究某因素和某疾病之间的关系,选择一组病人和一组非病人,同时追溯他们既往对该因素的暴露情况及程度,比较两组暴露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子和疾病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观察性研究方法. 比值比OR):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暴露比值 特点:1.属观察性研究,是在疾病发生后进行的; 2.设立对照;3.由“果”到“因”; 4.不能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对照的要求:不能选择和研究疾病有共同病因的病人 入院率偏倚 又称为Berkson’s bias(2)现患病例-新病例偏性又称为McNeyman’bias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优点 Ø 样本小、易进行、节省人力物力、出结果快 Ø 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间的关系 Ø 可初步验证病因假设,也可广泛探索病因 Ø 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缺点: 1. 病例和对照都未随机取样,不能代表全体病例和对照; 2. 回忆的资料可靠性差,易产生偏倚; 3. 不能计算发病率; 4. 不能计算RR和确定因果关系。 5. 不适用于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疾病,因样本量大,难以做到。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因此,我们面临旧传染病的卷土重来和新发传染病不断发生的双重威胁。 § 传染过程: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 传播过程:指病原体自宿主排出,侵入新宿主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 流行过程: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及终止的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 染 源概念:指受感染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条件:体内病原体生长;能排出病原体;排出病原体能使易感人群感染。类型:病人、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限的依据;用来追查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推算感染日期;确定被动免疫的时间;潜伏期决定流行过程及特点。评价防治措施效果 携带者概念:无临床症状和体征而携带并排出病原体者。分类:⑴ 病后携带:⑵ 健康携带:意义:a.有些病是主要传染源;b.受职业和个人卫生习惯和社会活动的影响 传 播 途 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从感染宿主体内经过外界环境转移到新宿主体内的过程。分三阶段:⑴病原体的排出⑵在外界停留;⑶侵入新的易感宿主 人 群 易 感 性Herd susceptibility:是指人群对某病原体容易感染的程度。 人群免疫力(Herd immunity):是指人群对传染病病原体的侵入和传播的抵抗力。 使人群易感水平↑的因素:⑴.易感人口的迁入⑵.免疫人口的减少⑶.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使人群免疫力↑的因素⑴.传染病流行后(感染后获得免疫)⑵.人工免疫后 疫源地focus of infection: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疫源地范围:取决于活动的范围和周围人群的易感性。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传染源不存在(治疗、隔离、死亡)传染源排到外环境中的病原体彻底消灭(消毒、杀虫)接触者渡过了最长潜伏期而未发生新病例 症状监测的特点优点:及时,利于早期反应,尤其适用于生化恐怖预警。问题: 1、实用性尚需肯定;2、及时性、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的矛盾;3、可接受性尚需要提高4、数据标准化、大量数据的分析整理 描述性研究的类型个案系列。发病率研究。流行研究。生态学或相互关系研究 分析性研究的类型:观察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利 1花费少2 速度快3可用于常见病和罕见病4 无伦理方面的问题 弊 弊 需细心设计研究,对已知来源的偏倚进行控制,但不能控制未知来源的偏倚 队列研究特性研究对象不考虑疾病,而根据暴露与否进行选择,根据疾病发生时间向前研究 方向总是向前EàD但是,时间可以是前瞻性或回顾性的 队列研究的目的 :1检验病因假设 2描述疾病自然史 相对危险度RR:比较暴露和非暴露对象的发病率 队列研究:主要优点1按照逻辑时间序列EàD2可以计算疾病发病率3对罕见暴露有利4可以研究一个暴露的许多效果主要缺点研究罕见疾病,则需要很多研究对象2失访偏倚3前瞻性队列研究费时间,花费大,而且常受霍索恩4回顾性队列研究需要关于暴露的准确记录或回忆 实验性研究的类型: 1随机临床实验 2现场实验 3社区实验 实验性研究:利与弊 利:控制已知和未知来源的偏倚 弊:化费高2费时3对罕见疾病不可行4伦理问题 偏倚:概念一项研究的设计、实施或分析中的一切系统误差,这种误差可产生EàD 关联的错误估计 选择偏倚选择的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某一方面没有可比性,这个方面与要研究的暴露有关 信息偏倚从病例组获得的信息与从对照组获得的信息没有可比性 混杂Confounding是指所研究因素与结果的联系被其它外部因素所混淆,它是疾病的一个危险因子,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联系,这个外部因素就是混杂因素,它所引起的偏移为混杂偏倚。 队列研究概念选定暴露和未暴露于某种因素的两组人群,追踪观察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及其特点;1从因到果2观察性3论证强度较强4设对照 队列研究的种类:1前瞻性队列研究 2历史性队列研究3 双向性队列研究 结局的确定又称结局变量,是指观察中由暴露因素所引起的预期结果,要有明确的判定标准。 暴露(exposure):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或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行为。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之间的区别; RR、 AR归因危险度(attributive risk , AR ) AR = 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 -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 AR%、 PAR人群归因危险度 PAR = 全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 -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 、PAR%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偏倚的种类和控制 选择偏倚产生原因:1不正确地选择研究对象2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非研究因素不均衡控制:3严格按规定标准选择研究对象4用随机的原则来确定研究对象 失访偏倚产生原因:外迁、死亡、不应答控制:提高随访率,将失访率控制在10%以内最好不超过5%。信息偏倚产生原因:诊断标准、方法灵敏度、测量误差、等 控制:特异性的诊断、仪器的校正及熟练的操作、规定分类标准 混杂因素:影响研究因素与疾病 联系的其他外部因素,其作用称为混杂偏倚 控制:按混杂因素进行分层分析2匹配3随机化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优点: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强 可以获得不同队列的发病或死亡资料 一次可以调查多种疾病或卫生行为 暴露因素可分等级便于计算“剂量-反应关系” 缺点:1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发病率很低的疾病(低于5‰)2观察时间长不易获得完整的资料3每次只能研究一个或一组暴露因素 分子流行病学定义利用分子生物学原理和技术,从分子乃至基因水平上研究各种医学事件在人群和环境生物群体中的分布、决定因素和控制与消灭措施的科学。 生物学标志是指能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可识别(即可检测)物质特征。它们可能影响或者对疾病的发生和结局起到预警作用。包括蛋白质、核酸、内源化学物质、外源化学物质。 生物学标志的特性/标准:分子特性 关联性 敏感性 特异性 变异性 可靠性 分子流行病学的用途 病原学研究病原体变异菌株耐药性 追踪传染源 传播途径研究 人群易感水平研究 疾病流行规律研究 疫苗研究 恶性肿瘤分子流行病学 定义:恶性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是应用先进的实验室技术结合分析流行病学,在分子水平上确定人类肿瘤病因中起作用的特异性外源性因子和/或宿主因素。 暴露标志:致癌物质代谢产物;暴露因素的致突变性。与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暴露因素的生物标志。致癌物质代谢产物;暴露因素的致突变性。 效应标志:指宿主暴露后产生功能性或结构性变化的生物标志 易感性标志:指宿主对疾病发生发展易感程度的生物标志(癌基因遗传、突变,抑癌基因突变,肿瘤易感基因变化,甲基化酶等表观遗传学相关酶学变化) 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标志有哪些?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分子流行病学和传统流行病学的区别和联系?传统流行病学在暴露与疾病的关系时常使用黑箱理论直接研究暴露与疾病或健康的关系 疾病监测的定义: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传染病监测的主要内容:(1)监测人群的基本情况:(2)监测传染病的三间分布动态变化。(3)监测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4)监测传染病、宿主、昆虫媒介和传染来源。(5)监测病原体的型别、毒力和耐药情况(6)评价防疫措施的效果。(7)传染病流行预测。(8)行为学监测。疾病监测的组织和系统.以人群{实验室}{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建立监测点开展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流程 1制定对策2采取措施3疾病监测 (预测、预报疫情)A 提供疾病信息B策略、措施评价4 效果评价 灵敏度灵敏度指病人组中经诊断试验查出阳性人数的比例(a/a+c) 漏诊率病人组中经诊断试验查出阴性人数的比例(c/a+c)即为假阴性率,假阴性率=1-灵敏度 特异度指非病人组中经诊断试验查出阴性人数的比例(d/b+d) 误诊率经诊断试验查出阳性人数的比例(b/b+d)即为假阳性率假阳性率=1-特异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