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基于职业能力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1007008

大小:21.57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基于 职业 能力 大学语文 教学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郑晓静 吴峰敏 内容:大学语文作为承载大学素质教育和母语教育的根底核心课程,在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实践,试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原那么、根本理念与内容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开展的大学语文教学问题。 关键词:职业能力 大学语文 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宗旨,是一门集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承载大学素质教育和母语教育最重要的根底核心课程,在提升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其思维、塑造其思想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大学语文课程应立足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开展,从教学原那么、根本理念与内容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科学构建课程教学设计。 一.大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根本原那么 〔一〕凸显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 语文是即“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与此对应,大学语文课是通过“字、词、句、篇〞来培养“言、思、善、美〞的课程,所以它的特点是集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为一体,且三性合一,缺一不可。这是大学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最根本的特点。 工具性,即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获取广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具备文学艺术思维审美性;审美性,即引导学生去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作者的人格之美,从而培养美感、陶冶情操,也就是儒家思想中所讲的“美生真善〞,这也是文学艺术类课程所独有的特点;人文性,即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鉴赏经典文学作品,获得民族文化自信,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促使学生“精神成人〞。 基于上述特点,大学语文教学始终凸显出自身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性合一的课程特点,立足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展开。 〔二〕表达高等母语教育的属性 语文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持续不断接触和学习一门课程,但作为一门高等母语教育课程,大学语文不是中小学语文的循环与重复。中小学语文侧重于语文知识技能训练和应试能力培养,而大学语文的知识范围更广、能力要求更高,教学内容更侧重审美性和人文性,更侧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精神风格的提升,大学语文是一种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精神成人的“全人教育〞课程。 〔三〕聚焦学生未来职业和思维开展需求 一是瞄准未来职业需求,提高学生任职所需语言能力。较高的写作和口才能力是从事各项职业的必备技能,大学语文课程通过文学阅读、口语训练、应用写作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开展奠定语言文字根底。 二是聚焦思维培养,开展学生文学艺术思维。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多元互补的思维,既需要理工思维,也需要文学艺术思维大学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想象、关心人性、感知真善美,為学生拓展文学艺术思维提供平台。 〔四〕注重“以文化人〞和“以人化人〞 在课程育人方面,一是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化人〞是大学语文课程独具优势的德育、美育手段。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中蕴含的哲思智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也是表达出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优秀的人文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中始终注重挖掘经典文本中的所蕴含的的思想、道德价值,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是注重“以人化人〞。教育是有灵性、有温度的。特别是人文类课程的教学,更要注重时刻为学生传导人文精神,倾注人文关心。在大学语文课程始终以让学生更好的成长,让他们在文学和语言的点滴浸润和潜移默化中成为一个具有光明品德、追求真理、具有人文关心的完善的“人〞为最终目的开展教学。通过“泛在化〞的语文教学,以文学为桥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开放式的交流和探讨,与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与共鸣。 二.课程教学根本理念与内容模式 〔一〕坚持“三位一体〞教学理念 立足大学语文课程属性特点和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大学语文课程应坚持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文学艺术思维、拓展课程育人效用〞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教学理念实施教学。 〔二〕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 与“三位一体〞教学理念相适应,着眼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大学语文课程宜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在深入分析学习对象特点根底上,按照其所需知识和技能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实施有机组合,课程构建“文学阅读〞“演讲实训〞“应用写作〞三个模块,各模块的知识能力培养对应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构成局部,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趋向共同目标。 文学阅读与欣赏模块——在经典文学的浸润下传承民族精神。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典作品灿假设星河,无一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结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文学阅读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品味和体悟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字、语言和思想之美,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思维。针对学生文化根底良好、思维开放活泼的特点,教学采取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堂讲授拓展学生文学知识广度与深度,学生自主实践,通过开展自主授课写课程论文,对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以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古老经典的传统文学融入学生年轻的思维和活泼的解读,使得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应用写作模块——结合职业需求培养实用写作能力。应用文写作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备能力素质,教学中更加注重写作中的逻辑思维培养,更加贴近岗位实践需求,突出机关公文、事务文书、新闻、论文等重点文种,探索学生班组合作、时事评论、调研报告,运用所学撰写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真正做到日读周进、一课一得,切实提高实用写作能力。 演讲实训模块——立足实践提升语言交流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和交际沟通能力,以有效与他人沟通合作,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素质。演讲实训教学始终立足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和勇于自我展示的能力,通过汉语口语根本功训练、演讲实用技巧等实践性技能训练,结合演讲稿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促进学生母语交流表达能力提升。同时,通过组织开展课内演讲比赛,采取学生自行组织、担任评委、自主点评,对学生的文学储藏、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全面锻炼与检验,为提升学生语言交流表达能力提供了实践运用平台。 〔三〕推行“泛在化〞学习模式 大学语文课应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建构与送用,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文学艺术思维的开展和提升通过“泛在化〞学习模式进一步稳固加强。 三.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大学语文要注重发挥工具、人文、审美性兼具的优势,针对教学重难点内容,突出学生课堂参与主体地位,有机融合课内外多种途径方法多角度开展教学。 〔一〕课内教学 1.例文讲授法 通过对不同文体的结构、内容、创作手法和背景等的讲授与分析,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了解不同文体各自独有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模式。 2.诵读涵泳法 涵泳,本意是潜游,引申为浸润、沉浸之意,比喻仔细读书、深入领会。诵读和涵泳是阅读诗歌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以“语〞的涵泳,推动“文〞的理解。在讲授文学作品时,通过欣赏名人朗诵影音,或由教师、学生朗诵作品,引导学生在读中审美,在读中生情,从而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 3.专题研讨法 如开展“先秦诸子散文思想探讨〞“唐宋诗词赏析〞“中外文学作品比拟研读〞等专题研讨,通过课堂讨论,撰写专题论文等方式,开展研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赏析评价能力。 4.自主实践法 通过学生自主授课、主题演讲比赛等文学语言类课内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加深对于重难点问题的掌握理解。 〔二〕课外教学 1.开列阅读书目 精选各类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书籍,开列根底阅读书单,以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阅读,并提升阅读的质量和层次。 2.開展文学类第二课堂活动 如指导学生组建文学社团,依托文学社组织开展各类文创主题活动,将课堂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 3.组织实地参观见学 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到文学名人故居、历史文化博物馆等地参观,体会作家创作作品的时代特性、感受文化传承的历史性。 四.课程考核评价 通过针对不同能力培养的多样化形成考核方式,增强过程质量评估,以更好配合教学、提升学习效能,形成闭环效应。 参考文献 [1]刘尊英等,全方位育人与“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R].中国海洋大学,2023. [2]李苗苗.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部署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拟研究,2023,〔5〕. [3]李瑞山,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22〔6〕. [4]何立明,大学语文的书房与课堂[M].第一版.武汉:长江出版社,2023. 〔作者单位:海军潜艇学院根底部人文教研室;海军航空大学根底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