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李立明)复习重点.doc
下载文档

ID:100674

大小:154KB

页数:12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流行病 学人 第六 李立明 复习 重点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 论 一、定义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描述性,找出原因-分析性,提供措施-实验性),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1.基本原理 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 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流行病学观察 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 2.流行病学实验 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又称数学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 四、流行病学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对比的特征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4.社会医学特征 5.预防为主的特征 6.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疾病分布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发病指标 1.发病率 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2.罹患率 疾病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也是人群新发病例数的指标。 3.患病率 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4.续发率 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感染率 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6.病残率 某一人群中,在一定期间内每百(或千、万、十万)人中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 (二)死亡指标 1.死亡率 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2.病死率 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3.生存率 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二、疾病流行强度 1.散发 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2.暴发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3.流行 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4.大流行 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的水平。 三、疾病分布的形式 (一)人群分布特征 1.年龄 一般可分为儿童多发、青壮年多发、老年人多发以及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别四种情况。年龄分布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宿主免疫力;感染机会;疾病潜伏期;预防措施。 2.性别 一般分为男性多见、女性多见、二者无明显差别三种。与其分布有关的因素主要为男女性本身遗传和生理因素,以及接触病因的机会。 3.职业 主要与接触致病因子的机会多少有关,反映了劳动条件、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文化水平,以及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 4.民族 反映了不同民族、种族的遗传因素、社会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 (二)时间分布特征 1.短期波动 含义与爆发相似,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短期波动多是因为人群中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所致。 2.季节性 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可分为三种情况:严格季节性、明显季节性、无明显季节性。导致季节性升高的原因可从几个方面讨论:病原体情况、野生动物生活习性、人类易感性、劳动、生活情况,接触病原因子的机会。 3.周期性 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常见原因:存在传染源和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的大中城市;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病后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易感者积累的速度;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4.长期趋势(长期变异、长期变动)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长期变异的原因主要有:病因发生变化;抗原变异;诊治条件和能力的改变;人口资料的变化;登记报告制度改变。 (三)地区分布特征 1.疾病在国家间分布 只发生于世界某些地区,或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一,各有特点。 2.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分布 疾病在国内的分布也有差别,主要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地理特征,以及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3.疾病的城乡分布 城市多见:呼吸道疾病和某些传染病;农村多见:肠道传染病、地方病、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4.地方性疾病 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均高; 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③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者症状减轻或自愈; ⑤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包括历史常规资料的分析、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和随访研究。其中现况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现况研究的概念和目的 1.概念 它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对一定人群或人群样本在某一短时间内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调查 2.目的: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确定高危人群,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的效果。 3.类型 ⑴普查:即全面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⑵抽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 二、设计与实施 1. 明确调查目的与类型。2. 确定研究对象3. 确定样本量和抽样方法4. 资料的收集5.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抽样方法 1. 单纯随机抽样: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均为n/N)。 2. 系统抽样(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3. 分层抽样:是指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4. 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5.多阶段抽样:是指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  第四章 队列研究 一、队列研究: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二、类型 ⑴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收集资料 ⑵历史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已有的历史资料 ⑶双向性队列研究:继续前瞻性收集资料 三.常用术语 ⑴结局:研究者预期的结果事件,包括发病、死亡和各种化验指标。 ⑵观察终点:观察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 ⑶观察终止时间:整个研究工作可以得出结论的时间。 四、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因素 2.确定研究结局 3.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①基本原则:暴露组有较高的暴露率;具有可比性;研究人群稳定,能够满足需要。 ②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③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4.确定样本量 (1)考虑问题:抽样方法;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失访率。 (2)影响样本量的因素:一般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要求的显著性水平;效力。 5.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6.质量控制 五、优点和局限性 ⑴优点: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发病或死亡率;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一般可证实病因联系;可分析一种病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⑵局限性: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由于随访时间较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失访偏倚;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一.基本原理 以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以研究该疾病与某个(些)因素的关系。这是一种回顾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 二.类型 ⑴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⑵病例与对照匹配 三.常用术语 ⑴暴露: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⑵比值: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比。 ⑶OR:比值比,是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四.设计与实施 1.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来源 ①基本原则:有代表性;有可比性。 ②基本来源:医院的现患病人;医院、门诊的病案,及出院记录(医院为基础的);社区、社区的监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社区为基础的)。 ③病例的选择要求:诊断可靠;有暴露于调查因素的可能性;尽量选择新确诊的病例。 ④对照的选择要求:能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不患有与所研究的疾病有共同已知病因的疾病。 2.样本含量 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包括: ①研究因素在对照组中的暴露率; ②估计该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RR或暴露的比值比OR; ③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α); ④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 3.调查表的设计 一般可分为一般情况、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调查三部分;注意调查的项目要全而精,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含义,注意调查时的艺术。 五、数据的分析 1.描述性统计:均衡性检验;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2.统计性推断:计算 χ2值、OR、OR的可信区间、病因分值。 六.偏倚及其控制 1.常见偏倚 ①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等。 ②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 ③混杂偏倚:混杂所带来的偏倚。 2.偏倚控制 ①按照随机、多中心、新等原则选择病例;诊断方法统一、标准;收集病例时间可适当延长。 ②注意指标选择,提高调查员技能,采用盲法调查。 ③限制、配比、分层、多因素分析。 七、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样本较小;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某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 2.局限性: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容易出现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 一、概念 以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人为地给予或控制某种研究因素,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随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