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格式塔心理学对音乐艺术创作研究的启示
格式塔心理学
心理效应范文
2023
格式
心理学
音乐
艺术创作
研究
启示
心理
效应
范文
天道酬勤
[格式塔心理学对音乐艺术创作研究的启示] 格式塔心理学 心理效应
摘 要: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学派,其中的大多数理论都运用在视觉艺术上,它和视觉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格式塔提出的局部理念如:“异质同构〞、“不完全的形〞和“重复〞等也可以运用在音乐上,从审美心理学的层面获得一个阐释音乐的新视角。 关键词:音乐艺术;格式塔;音乐;空白;重复;风格;艺术创作;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Revelation of Gestalt Psychology to Music Creation SHU Jun-yao 格式塔学派是现代审美心理学派别之一,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思是形式或形状。但是这种形状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形状或者形式,而是完整的形状,是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1]。是一种心理上感觉的“形〞,这类“形〞不像实物那样能摸得到,能用肉眼看得到。这种“形〞强调的是审美主体本身的内在感觉,而不是审美对象的真实客观性。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前提是异质同构说,即认为外部事物的结构样式和人的(视)知觉活动都是“力〞的作用模式。外物呈现出自然界重力场的运动痕迹,而人的大脑皮层也存在一个电化学力场,当物体的力结构呈现在眼前时,它通过视觉神经系统传到了大脑皮层,在这个区域形成一种力场,使内外两个力场到达同形同构[2]。这个过程不需要联想、想象和推理,而是直接感知。比方:当我们看到柳树时,会想到体态婀娜的少女,看到松树时会想到老态龙钟的老爷爷,而不会把柳树感觉成老爷爷,松树感觉成是少女。这正是异质同构的最好解释,因为他们表现的“力〞的模式是一样的。格式塔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它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并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份之和,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主体,这里的形式相对于原有的构成成分而言。一首平常的乐曲,并不是简单的几个音符的相加。其次是它的变调性,一个格式塔即使在它的各个构成成分,如他们的大小、方向,位置等均改变的情况下,格式塔仍然存在[3]。 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艺术上应用的较多,其实,在音乐作品中甚至是舞蹈作品也会有“力〞的作用模式。舒伯特写的魔王,大量的运用三连音,乐曲一开始给人一种非常急迫的感觉,似乎在赶路,又像在行军,虽然人们无法看到这幅情景,但是脑海中会浮现和这种节奏类似的意象。(如以下列图) 魔王曲目中还有许多不和协音程的运用,给人极度紧张感,又感到害怕。(如以下列图) 音乐本身有一种力的模式和人的内心的力的模式是契合的,它通过声音可以触及到人类心理的感觉如:害怕、紧张、兴奋等。舞蹈也是如此,当我们观看舞蹈时,我们看到的是力的相互作用,但这种力不是砝码具有的那种重力,也不同于将书推倒时所用的推力,而是那种仿佛推动着舞蹈本身的纯粹的外观的力。一个舞蹈构成的材料就是非物质的力。只有在这种力的收缩和放松、保持成形中舞蹈才具有了生命[4](P.12)。奥运会开幕式的舞蹈片断画卷就是一个例子,舞蹈演员一袭黑衣,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着中国古代艺术,伴随着高科技的运用,在悠扬古琴声的伴奏下,出现了一幅中国水墨画。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但是我们脑海中想到的是书法和绘画,这个舞蹈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它创造了一个“力〞的世界,这个“力〞和人们内心或者说是大脑的“力〞到达同形同构。舞蹈的表现形式和书法或者绘画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但是它们有同构的东西,表达都是中国古典艺术。 一般的音乐作品其实都有“力〞的呈现样式,音乐作品由单个乐音组成,而这些乐音如果是单独放在乐谱上也许只代表一个音高,很难有力的表现形式,但是当这些乐音组成一首作品时,它的力的表现形式就远远的超过了各个乐音简单相加。相同的乐音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风格的乐曲,力的表现形式就不一样。比方大三和弦给人一种非常稳定和谐的感觉,但是我们将它转位后,那种稳定的感觉就没有了,同样还是那几个乐音,只是排列不一样了。音阶是由相同的乐音组成,但是上行音阶和下行音阶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以上的例子证明,格式塔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和组合,而是完全独立于原来那些要素的新的主体,“力〞的作用模式就不一样了。我们再来看看舞蹈,舞蹈家并没有构成舞蹈的物质材料,既没有创造出舞蹈演员本人的身体、也没有创造出演员身上的服装、舞台地板、周围空间、灯光照明、乐曲、重力和其他物质设备。演员只是利用了这一切东西,创造与这些物质事物不同而又高于这些事物的东西―舞蹈[4](P.6)。 不完全的“形〞是艺术开展的一个阶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会有大量的“留白〞,这些空白的地方突破了艺术媒介的限制,也提高了作品的审美效果。这种不完全的“形〞在音乐作品表现为散拍子、混合拍子。歌曲的某一局部(多为开始或结尾),没有拍号标记和小节划分,因而没有固定的节拍强弱规律,叫做自由拍子(也叫散拍子),散拍子多在我国的民乐出现。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对“不完全〞造成的审美心理效果,是这样解释的,当“不完全〞的“形〞出现时,人们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将这个“不完全〞的“形〞补充完整,在这个补充的过程中,可以自己自由发挥,知觉的兴奋程度大大提高。以下列图是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的开头,是一段散板,拍子的强弱都不明确固定,完全由演唱者自己把握。 在这段散板中,对演唱者即兴发挥有很高的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这段散板时,活动是很复杂的,散板是不完全的“形〞,演唱者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将这个不完全的“形〞补充完整。在这个补充的过程中,还涉及到表演者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和表演者的文化背景,生活阅历等有着很大的关系。演唱者在演唱这个曲目时,可快可慢,提升了听众很大的想象空间,观众在欣赏时,也会觉得这段散板回味无穷。可以说,散板(不完全的“形〞)在民歌运用中提高了它的审美效果,也增加了民歌的魅力。 在艺术中,让某一主题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它变化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被识别出原来的或根本的格式塔,这种特殊的方式就被称为某一主题的开展或展开。其中每一个阶段的“形〞都是最初的或者是最根本的“形〞的变态,或者说,都保存着一种始终不变的根本形(格式塔),所以,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化,他们之间还是保持着紧密的联系[5]。母体(最初的形)最简单的变化方式就是重复,重复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并不是指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变形开展,或者作了空间位置的变化。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存在着“三度创作〞的概念:一度创作是由作曲家将内心的情感冲动转变为某种音乐动机并用特定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二度创作是指演奏家在作曲家意图的根底上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并用特定手段将音乐表现出来;而三度创作那么是指审美者在聆听特定音乐时(即所谓“知觉所注意的有趣对象〞)在原创意图与演奏表现的根底之上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而产生的情感活动[6]。在一度创作过程中的动机就是根本的格式塔,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是所有的交响曲中最受欢送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命运交响曲,他创作的音乐动机几乎无人不晓,就是被称为命运的敲门声的节奏音型。 这首曲子就表达了格式塔(动机)的开展,变形,再现。交响套曲的第一乐章有三个根本局部-呈示部、开展部和再现部,在呈示部中通常展现两个比照的主题,一个带有强烈的节奏、另一个带有抒情性,这两个主题扩展成比照性的乐段,由过渡段将第一主题引向第二主题[7]。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三个短音符和一个长音符的节奏型作为一个最根本的开展动机,贯穿于整首交响乐。弦乐和单簧管齐奏出了这个动机,并建立了主调c小调,这是整个交响乐中最为简洁的根本动机。从这个动机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的主题,它是用动机在不同的音级上重复变化一些音级而成的。抒情的第二个主题是个比拟松弛的段落,但是动机根本没有发生变形,当小提琴、单簧管、和长笛轮流演奏柔和的旋律时,大提琴和演奏出了三短一长的根本节奏。 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是同一个格式塔的不同变形和开展,在后面每一个乐句都有着不同的变化,和主题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交响曲时,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并把这种情感转化成一个动机,或者说已经形成了一个足以表达他内心情感的格式塔,就是三长一短的节奏音型。这个节奏音型在整个乐章里不断的重复,它的重复是变形的重复,而非机械的反复,我们在这个变形的重复中都能够找到它的最初的形,因为他们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 以上我们分析了格式塔的局部理念在音乐中运用,事实上,音乐的分析角度有很多,格式塔心理学也博大精深,从格式塔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音乐,不一定合理,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而已。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00. [4]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2. [5]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15. [6]周勇.艺术审美教育新方向知我见[J].艺术百家,2023,(03). [7]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0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