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有关经济欠发达地区融合教育问题探讨.doc
下载文档

ID:1005212

大小:31KB

页数:16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有关 经济 发达地区 融合 教育 问题 探讨
有关经济欠兴旺地区融合教育问题探讨 关于经济欠兴旺地区融合教育问题探讨 黄晓宏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特殊教育学校,333413〕 [摘 要] 融合教育是当今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深远的全新的特殊教育理论。融合教育强调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与正常儿童一同学习,通过对环境和教学方法上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特质的孩子的学习。强调合作学习,友爱互助。通过融合教育更利于开展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开展能力,使每位特殊儿童都能到达其最近开展区。由于我国经济开展不平衡,教育水平不平衡,通过对经济欠兴旺地区融合教育开展的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选择适合的开展模式。 [关键词] 经济、融合教育、改革、开展模式 一、 融合教育的概述 〔一〕融合教育的内容 孔子曰:“有教无类〞,意思是:“任何人都应该受到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对于残疾人一样的重要。 特殊学生〔包括:肢体残疾、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与健全人在同样环境中学习,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教育,称为“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 〔二〕融合教育的开展历程 融合教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6月7日至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那么、方针和实践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两份文件,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1]。 2023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大会以“全纳教育:未来之路〞为主题。“全纳教育〞的理念是改善现存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受教育时机不平等现象,从长远角度进行反思,进行切实的变革,制定并实行新的政策。至此标志着国际社会已形成推动全纳教育的共识。 西方的残疾人教育开展史,经历了从以教会关心为核心到隔离式教育,再到正常化主张,直到现在的一体化与回归主流的教育运动,各国不断出台教育法案,确保残疾学生可以在学校接受同等教育。意大利的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接受融合教育的比例高达98%,成为世界融合教育的典范。 在我国1988年7月11日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等七部委发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1992〕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随班就读〞和“特教班〞这一概念,成为我国推行融合教育的主要方式,除了中重度残疾孩子需要在特殊教育学校之外,“随班就读〞和“特教班〞打破了轻度残疾人走进普通学校的壁垒。 2023年1月,特殊教育提升方案〔2023-2023年〕总体目标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适宜的教育。〞从回归主流运动到全纳教育,融合教育思想更为成熟,融合教育实践持续开展。 2023年5月1日残疾人教育条例经国务院第161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并正式施行提出积极推进融合教育,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等表述,为贯彻落实该条例教育部、中国残联联印发了关于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 我国的融合教育还处在不断开展中,从“质疑、疑惑、观望〞到“尝试、开放、接纳〞,还有多种改革措施坚决了不断改进的信心。 〔三〕融合教育的意义 融合教育概念的提出原本是基于实用主义,使障碍儿童更大程度的融合于正常班级、学校、社区,通过各方面努力发挥潜能使其身心最大程度的开展。融合教育后开展演变又有更多重意义,例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融合教育:“学困生〞与超常生的融合教育;贫困家庭学生的融合教育。无论如何演变,融合教育的意义都是使其回归正常开展模式之中。对于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 1. 促进教育的公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时机。〞;第三十八条内容:“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都需要教育,而只有融合教育最大程度保证了教育法中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根本权力。 2. 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教学相长原那么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看作独特的人,而特殊儿童更是独特的人,每个儿童都是特殊的与众不同的个体,不仅要求做到公正施教、平等对待学生,更要做到差异化教学,把特殊学生看作是是独一无二的人,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上更具有灵活性,对个别学生还需要采取个别化教育,从而间接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3. 符合康复心理学相关理论 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激发康复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康复活动的心理体验,旨在最大程度的促进和完善康复效果。 康复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不仅有利于患者心理康复,而且有利于他们身体功能的恢复和健康。在康复工作中,只有考虑到康复对象的心理因素,才能制订出更加合理的康复方案,才能帮助他们完成更好的康复目标。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注重融合教育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融合非常必要[2]。融合教育有利于特殊学生的行为、心理、性格的矫正,有利于他们的社会性的开展。 4. 传递爱心,扶贫攻坚,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构建和谐的社会需要我们弘扬无私奉献的爱,人与人发自内心的相互关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校不仅要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还需要教会做人的道理,更需要培养一个有爱心的好人。通过开展融合教育,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使健全儿童学会与特殊儿童相处,了解身边还有特殊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从而培养其爱心,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有很多残疾儿童的家庭因病致穷,因残致穷,生活艰辛。通过学校和社会的接受程度增加,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群体和他们背后的家庭,更精准的扶贫攻坚,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 二、 我国经济欠兴旺地区融合教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一〕融合教育实践模式 1. 重点开展特殊教育学校 20世纪80年代前,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很少〔1980年为292所,1985年为375所〕,而且主要由省市两级政府举办。2023年我国为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国家开展改革委对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开展作出了“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23-2023年〕,特殊教育学校从上世纪1990年的746所迅速增加到2023年的1706所,到2023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计2107所,特殊学校在校生从41.7万人增长到57.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得到迅速开展。 2023年7月17日,为稳固前一期成果,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部等七部门共同制定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方案〔2023-2023年〕。该方案不仅要求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还提出加快开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主要包括学前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使特殊教育从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开展。 注:数据来源为历年教育分地区特殊教育情况统计年鉴 注:数据来源为历年教育分地区特殊教育情况统计年鉴 2. 以随班就读为主体 随班就读指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入实施义务教育的普通中小学,平等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是我国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融合教育的一种形式[3]。 随着融合教育理念影响的不断深化,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实施形式,就 读于普通班的特殊儿童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调查数据显示,2023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67.11%和64.88%,到达目前融合人数的最顶峰,2023—2023年间随班就读儿童占特殊教育总人数的比例稳定在50%以上[4],可见随班就读作为为融合教育的主要模式,其“主体〞地位显得愈创造显与重要。随班就读的扩大不仅体现在特殊儿童总数的增长,就读于普通班的特殊儿童的类别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从原来主要招收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儿童转向招收具有一定学习能力、能够适应普小生活的轻、中度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及其他类型的特殊儿童[5]。我国随班就读参与人数的增加、类型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融合教育对“公平理念〞的追求。进一步扩大特殊儿童的招生规模,扩展特殊儿童类型将成为特殊教育开展的重点。 3. 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为补充 送教上门由教师把对学生制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案带到该学生的家中或提供远程教育等效劳,并对其实施方案、评估的过程。送教上门的教育效劳主要是保障不能到校就读且年龄在6-15周岁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是特殊教育中针对有重度残疾的学生进行的上门教育的教学方式,也是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 4. 小结 我国现阶段融合教育的主要实践模式是随班就读。随班就读在我国特殊教育办学格局中占有主体地位[8]。坚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9] 相当一段时期内,这种教育格局暂不会有大的改变,值得注意到是在扩大融合教育的同时,也间接的抑制特殊学校的开展,但是鉴于我国人口分布广特点,特殊教育经费,资源教室,专业师资力量等短板,一方面会影响融合教育的教育质量,也使得少局部学生回流到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提高融合教育质量?选择一种更加适宜目前国情的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融合教育质量存在问题 1. 随班就读学生出现“回流〞现象。 随班就读儿童以轻度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自闭症为主,其他类型特殊儿童参与融合成为了我国教育开展面临的重要难题。此外,我国随班就读人数占特教总人数的比例在2023年以后逐渐呈现下降趋势,由2023年的64.88%下降到2023年的54.2%[10],其中以小学五年级为分界点,随着年级的增长,特殊儿童在校人数那么越少,且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11]。 最新研究也说明,在随班就读大力推行的同时,也有一定比例的特殊儿童从普通学校回到特殊学校就读—出现特殊儿童“回流〞现象。其原因可能是管理者和教师对融合教育理念理解不深、学校系统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支持缺乏[12]。 案例分析:笔者任教的一个班级里有一位男孩子小林〔化名〕是多重儿童患者〔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平常走路总是一跛一跛,口手的协调能力不是很好。在2023下半年从普校转入特殊教育学校,他父亲帮人做短工,母亲在幼儿园做生活阿姨,还有一个姐姐念初中。据其父母反响,原来小林原先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但是因为是特殊儿童,无法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老师也没有方法,后来也就慢慢放弃对他的教育,后转入母亲幼儿园与大班小朋友一起度过两年时间,虽然小林心理和智力停滞不前,但是身体发育还在进行,所以继续读大班似乎不太适宜,但是考虑到之前在普通小学的经历,后来还是决定转入特殊教育学校。笔者了解学生情况后,按照他的特殊情况,每节课给他量身订做专属他的角色。如在教授跑步训练一课时,他很难像正常人一样进行跑步训练,于是先进行平衡木的练习,这种平衡性的训是他练力所能及的,他很乐于参与。每一次成功的练习都能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消除他自卑的心理。 积极改变教师观念、完善学校资源支持建设,继续提高融合教育的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回流〞现象。 2. 教育资源分配失衡 特殊教育支出是一种福利性支出,大局部的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大力开展融合教育首先就要考虑经费的配置。在2023—2023期间,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从14.7亿元增加到76.7亿元,说明我国在开展特殊教育上的努力。 但是我国在特殊教育政策制定时没有把特殊儿童在普校随班就读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