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棉花
虫草
实用
原色
图谱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上)
病害/虫害名称:
棉 立 枯 病
分布与为害:
棉立枯病俗称烂根病、黑根病,全国各棉区均有发生,以黄河流域棉区发生较重。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 KUhn)引起,以为害棉苗为主,可造成缺苗断垄。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大豆、花生、烟草、茄
症状/形态特征:
棉苗受害后,在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后变成黑褐色,并逐渐凹陷腐烂,严重时病部变细,病苗枯死或萎倒。子叶受害后形成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以后病部破烂脱落成穿孔状。成株期受害后,叶上产生褐色斑点,后脱落穿孔。多雨年份茎受害后,在茎基部形成黑褐色病斑,表皮腐烂后,露出条条木质纤维,严重的茎折断而死,茎的发病部位有时形成瘤状肿起。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可直接侵入幼茎为害棉苗。棉苗子叶期最易感病。棉苗出土的一个月内,如果土壤温度持续在15℃左右,甚至有寒流降温或阴湿多雨,立枯病就会严g重发生,造成大片死苗。若收花前期低温多雨,棉铃受害,病菌还可侵入种子内部,成为下一年的初次侵染来源。一般排水不良、地势低洼以及上质粘重的棉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1)合理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以上。(2)合理施肥:精细整地,增施腐熟有机肥或5406菌肥。(3)提高播种质量:春棉以5厘米深士温达14℃时为适宜播期,一般播种4~5厘米深为宜。(4)加强苗期管理:适当早间苗、勤中耕,降低土壤湿度,提高上温,培育壮苗。2.药剂拌种 精选种子,用种子重量0.5~0.8%的50%多菌灵,或种子重量0.6%的50%甲基托布津,或种子重量1%的40%五氯硝基苯,或种子重量0.5%的50%退菌特拌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5%的五氯硝基苯十福美双(或炭疽福美)拌种。
[图1] 棉立枯病苗期症状
[图2] 棉立枯病病茎(白色部分为病菌的气生菌丝
[图3] 棉花茎基缢缩状
[图4] 棉立枯病病菌1.菌丝体2.担子及担孢子
病害/虫害名称:
棉 炭 疽 病
分布与为害:
全国各棉区均有分布,由普通炭疽菌(Collectotrichum gossypii Southw)引起。棉花整个生长期都能发病,又以苗期和铃期受害严重。棉苗受害轻的影响生长,严重的成片死苗,棉铃受害引起烂铃。病原菌有两种,即普通炭疽菌和印度炭疽菌,我国棉花上以普通炭疽菌较常见,只为害棉花一种植物。
症状/形态特征:
棉籽发芽后受侵染,可在土中腐烂。子叶上病斑黄褐色,边缘红褐色,上面有橘红色粘性物质,即病菌分生抱子。幼茎基部发病后产生红褐色梭形条斑,后扩大变褐,略凹陷,病斑上有橘红色粘性物。铃上病斑初为暗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并凹陷,中部变为灰褐色,上面也有橘红色粘性物质。病铃腐烂可形成僵瓣。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棉籽发病后侵入幼苗,以后在病株上产生大量分生抱子,病菌随风雨或昆虫等传播,形成再次侵染。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原因。若苗期低温多雨、铃期高温多雨,炭疽病就容易流行。整地质量差、播种过早或过深、栽培管理粗放、田间通风透光差或连作多年等,都能加重炭疽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合理轮作,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2.温汤浸种 用3份开水加1份凉水,按水量与棉籽重量比为2.5:1的比例放人棉种,水温保持在55~60℃浸泡0.5小时,捞出后晾干即可播种。该法只能杀死种子上的病菌,防治炭疽病、红腐病效果较好,防治立枯病等土传病害还要用药剂拌种,参照立枯病防治。3.药剂防治 苗期发病可用20%稻脚青8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均匀喷雾;若将喷雾器喷头中的旋水片取出,对准根茎部喷浇,效果也很好。蕾铃期发病,用50%多菌灵800倍液,或70%代森锌800倍液均匀喷雾。
[图1] 棉炭疽病苗期症状
[图2] 棉炭疽病病铃
[图3] 棉炭疽病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图4] 棉炭疽病病叶
病害/虫害名称:
棉 红 腐 病
分布与为害:
棉红腐病也叫烂根病,全国各棉区都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苗期红腐病发病率一般在20~50%,最高可达80%以上;北方棉区苗期发病重,南方棉区铃期发病重。该病由镰刀菌属的若干个种引起,以串珠镰刀菌(Fusarinum moniliforme Sheldon)为主,其次为半裸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等。除侵染棉花外还侵染小麦、玉米、黄瓜和马钧薯等。
症状/形态特征:
幼芽生病后变成红褐色,可烂在土中。出土的幼苗根部生病后,根尖先由黄变褐色腐烂,以后蔓延到全根,还可发展到幼茎地面部分,重病苗枯死。病斑不凹陷,土面以下受害的嫩茎和幼根变粗是该病的重要特征。子叶发病后,多在边缘生灰红色病斑,病斑常破裂,潮湿时产生红粉,即病菌抱子。铃上病斑形状不规则,外有红粉,再后常粘在一起成为粉红色块状物,重病铃不开裂成为僵瓣。
发病规律:
病菌可在种子内外、土壤中的烂铃及枯枝枯叶等病残体上越冬,引起侵染。低温潮湿、雨日多、日照少的条件下发病严重。秋季多雨时,病菌借风雨、昆虫等传播到铃上引起烂铃。病菌在铃上为弱寄生,需借其他病害和虫害伤口引起侵染。盐碱地、低洼地、连作棉田以及播种过早的棉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苗期防治 参照炭疽病的防治。2.铃期防治 可用50%福美双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均匀喷雾。
[图1] 棉红腐病病苗
[图2] 棉红腐病菌的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
[图3] 棉红腐病病铃
病害/虫害名称:
棉苗猝倒病
分布与为害:
全国各棉区均有发生,特别在潮湿多雨地区发生严重,主要由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 FitZp.]引起,除浸染棉花外,还能为害多种植物,如瓜类、茄子、豆类、胡萝卜等
症状/形态特征:
棉苗出土后,病菌先从幼嫩的细根侵入,在幼茎基部呈现黄色水渍状病斑,严重时病部变软腐烂,颜色加深呈黄褐色,幼苗迅速萎蔫倒伏。同时子叶也随着褪色,呈水浸状软化。高湿条件下,病部常产生日色絮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与立枯病不同的是,摔倒病棉苗茎基部没有褐色凹陷病斑。
发病规律:
土壤中所存活的病原菌(卵抱子)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常借水流传播,高温高湿条件下,病组织表面所长出的病菌是再次侵染源。若土壤温度低于15C,萌动的棉籽出苗慢,就容易发病。棉苗出土后,若遇上低温降雨天气,特别是含水:量高的低洼地及多雨地区,地温低于20℃,发病就重,棉苗出苗;后1个月内是棉苗最感病时期,其他苗病也容易同时发生,使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播前精细整地,降低田间湿度,适期播种,培育壮苗。2.药剂防治 用种子量0.2%的二氯萘醌拌种;也可用40%乙磷铝800倍液,或瑞毒霉颗粒剂在播种时沟施;或用25%瑞毒霉3000倍液在苗期灌根防治效果也很好,而又以用瑞毒霉种衣剂效果较彻底。
[图1] 棉苗猝倒病幼茎症状
[图2] 棉苗猝倒病病菌1.孢子囊2.孢囊中的游动孢子3.游动孢子4.雄器、藏卵器及卵孢子
[图3] 棉苗猝倒病病苗
病害/虫害名称:
棉 角 斑 病
分布与为害:
棉角斑病也叫角点病,全国各棉区都有发生,以华南和新疆棉区发生较重,是棉花上的一种常见细菌病害。由黄单孢菌棉角斑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lvacerum(Smith)Dye ]引起,寄主范围很窄,以为害棉花为主。陆地棉抗病力较强,海岛棉比较感病。
症状/形态特征:
棉花整个生育期都能遭受角斑病的为害。子叶发病后,背面先出现水浸状透明圆形病斑,然后扩大变成黑色,并能扩展到幼茎上,使幼苗折断死亡。真叶发病后,病斑为灰绿色水浸状,后变成深褐色,因周围受硬化的叶脉限制,故呈多角形病斑。有时病斑沿叶脉扩展,在叶脉周围形成褐色条斑,病叶皱缩扭曲。茎和枝条受害后,出现水浸状黑色病5斑,发病严重的茎易折断。铃上的病础为绿色透明油浸状斑点,病斑近圆形,几个病斑可相连成不规则形,以后病斑变成褐色或红褐色而收缩下陷。
发病规律:
病菌潜伏在棉籽内外越冬,以棉籽外部短绒上带菌率最高。带菌棉籽是主要侵染来源,其次是病残体。幼苗子叶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带菌“溢脓”经风雨、昆虫等传播引起再侵染。土温10~15℃时角斑病极少发生。土温24~28℃或相对湿度85%以上,或土壤含水量40%左右时角斑病可严重发生。若土温30℃以上,或大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下,角斑病则明显减轻。
防治方法:
1.药剂拌种 参照炭疽病的防治方法。2.药剂喷雾 苗期或成株期发病,用20%萎锈灵1000倍液,或65%代森锌600倍液,或炭疽福美800倍液均匀喷雾。
[图1] 棉角斑病病叶(正面症状)
[图2] 棉角斑病病叶(背面症状)
[图3] 棉角斑病病叶(叶脉扭曲状)
[图4] 棉角斑病病菌1.组织内的病原细菌2.病原细菌放大
[图5] 棉角斑病病铃
病害/虫害名称:
棉 枯 萎 病
分布与为害:
棉枯萎病也叫萎蔫病、乌心瘟,是为害棉花的主要病害,是我国植物检疫对象。枯萎病为害棉苗,特别是定苗以后,大量棉苗发病,萎蔫枯死,导致缺株减产,纤维品质降低,不少地区枯黄萎病同株混生,产量损失更大。病原菌为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Atk.)Snyderet Hansen],寄主范围很窄.只为害棉花、甘薯、条菜和秋葵。但带菌寄主植物有大麦、大豆、黄瓜、辣椒、番茄、烟草等,其中以大麦带菌率最高。
症状/形态特征:
棉花感染枯萎后,由于生育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类型:1.黄色网纹型 病苗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呈现黄色网纹状斑块,可扩大到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2.紫红型 病苗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型,叶脉多呈现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3.黄化型 病苗从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局部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4.青枯型 叶片突然失水、变软下垂,叶色稍显深绿,最后病株青枯干死,但叶片不脱落;5.矮缩型 棉株现蕾前后,顶部叶片可能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6.萎蔫型 株型无明显变化,但叶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杆。不论是哪种症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根、茎或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褐色是其共同特征。
发病规律:
土壤中的病残体和使用带菌棉籽饼等是枯萎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而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从棉苗根毛或根部和伤口侵入,在维管束内生长繁殖后向外扩展,并向地上部分传播,与带菌病因串灌或混用农具等,也可造成病害的传播。棉花苗期感病出现死苗现象,现蕾前后达到发病高峰,到结铃期发病明显减轻。枯萎病的发生与地温和雨量的关系密切,当地温达20℃时开始出现苗病,地温上升到25~30℃时为发病高峰期,32℃以上时,枯萎病就受到抑制,成为隐症。6~7月份降水多、分布均匀,则发病重。长期连作棉田、病菌积累量大、种植粗放、管理不良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棉田发病重。酸性土壤或有机质含量低、缺钾的棉田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