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检测血糖的时间和意义.doc
下载文档

ID:100190

大小:68KB

页数:3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检测 血糖 时间 意义
检测血糖的时间及意义 血糖检测是了解病情、判定疗效、指导治疗必不可少的手段。据了解,我国糖尿病人自购血糖仪、自我检测血糖的不足3%,而先进国家达80%。能够自我监测或到医院检测血糖的病人,对各时段血糖的检测意义了解得也甚少。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检测血糖的时间及意义。 空腹血糖,反映胰岛β细胞的基础功能,也就是在夜间不吃不运动,进行正常睡眠状态下,胰岛功能可将血糖控制在何等水平。是衡量胰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空腹指8~10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人。 早餐前血糖一般是测早6-7点的血糖。8点以后抽的所谓“空腹血糖”已经失去了早餐血糖的意义。检查的目的在于体现夜间基础状态的血糖,凌晨血糖升高的情况及降糖药远期疗效的综合结果。如果降糖药的中远期疗效差,此时的血糖可能比最低值要高。   查午餐前、晚餐前、睡觉前血糖 其意义在于体现正常人的血糖的最低值及糖尿病病人良好控制血糖的最低值、降糖药的中远期疗效。如果远期疗效差,此时的血糖不是最低值。   查早餐后2小时、午餐后2小时、晚餐后2小时血糖 其意义在于体现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也是筛选糖尿病的方法之一,若大于或等于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若小于此值,需要做糖耐量试验(OGTT)来确诊。但要注意的是,餐后2小时指从吃第一口饭算时间;其次,既然体现治疗效果,故验血日吃饭、运动、用药等各种情况要与平常一样。   查夜间血糖 其意义在于若早餐前血糖高,是夜间血糖一直在高还是;凌晨时才高的,两种情况的治疗不一样,故可以自行设计测测夜间血糖,如零点、2点、4点、6点的血糖。   随机检查血糖 其意义在于捕捉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多吃、少吃、吃特殊食品、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及时捕捉低血糖的瞬间(约10分钟之内)。当低血糖后机体中升血糖的激素马上释放,10分钟左右血糖就会升高,甚至高出平时的水平,所以当怀疑有低血糖发生时要及时测血糖来捕捉低血糖的瞬间。若测血糖晚了,血糖正常或高血糖,则不能明确是低血糖后高血糖反应还是本来就没有低血糖,两种情况治疗完全相反。   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查血糖 其意义在于如果吃了消化吸收特别快的食物,如粥、果汁、饮料、西瓜、葡萄等。血糖可能升高得更快,故需要测吃这些食品后短时间的血糖,如半小时的血糖。如果想了解吃普通食品或吃一般水果血糖最高时的情况,应测餐后1小时血糖。 血糖监测 百科名片 血糖监测也就是对于血糖值的定期检查,实施血糖监测可以更好的掌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对生活规律,活动,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可以帮助患者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就医。 目录 血糖监测的意义 1. 监测血糖的时间 2. 监测血糖的频率 3. 哪些糖尿病患者适宜自我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糖友出现10种情况赶紧测血糖 血糖监测的意义 1. 监测血糖的时间 2. 监测血糖的频率 3. 哪些糖尿病患者适宜自我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糖友出现10种情况赶紧测血糖 展开 血糖监测的意义   血糖值表示法有两种单位,一种是毫克/分升(mg/dl),为旧制单位;另一种为毫摩尔/升(mmol/L),为新制单位。现虽提倡用新制单位,但旧制单位仍在一定范围使用。所以,知道二者之间如何转换就很必要了。两种单位的换算公式为:mg/dl÷18=mmol/L;mmol/L×18=mg/dl。比如:120mg/dl换算成以mmol/L为单位的数值时,需除以18,即120mg/dl÷18=6.67mmol/L;6.67mmol/L换算成以mg/dl为单位的数值时,需乘以18,即6.67mmol/L×18=120mg/dl。   1. 实施血糖监测可以更好的掌控自身的血糖变化,对生活规律,活动,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可以帮助患者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就医。   2. 血糖监测的结果可被用来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改善治疗状况。   3. 实时血糖检测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4.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身体状况。 监测血糖的时间   每天监测4次:三餐前,睡前   每天监测7次: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下半夜还要在测1次。   出现低血糖要马上采取措施(喝适量的糖水等)。   出现高血压并采取措施(注射适量胰岛素等),1.5小时后,身体出现不适时也要及时监测。   不同时间段监测血糖的意义   1. 空腹血糖:主要反映在基础状态下(最后一次进食后8-10小时)没有饮食负荷时的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2. 餐后2小时的血糖:反映胰岛B细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即进食后食物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测餐后2小时的血糖能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能较好的反映进食与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反映的。   3. 睡前血糖反映胰岛B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是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的依据。   4. 随机血糖:可以了解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进餐的多少,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 监测血糖的频率   1. 刚刚被诊断为糖尿病,接受胰岛素治疗或正在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每天监测4-7次。   2. 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12mmol/L每天监测4-7次。   3.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16.2mmol/L每天监测4次。   4. 反复出现低血糖,妊娠或打算妊娠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时,要及时监测血糖。 哪些糖尿病患者适宜自我监测血糖?   服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   实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   全部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不稳定糖尿病患者。   反复出现低血糖和酮症的患者   妊娠糖尿病的患者。   肥胖患者 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1. 医生或糖尿病教育者应每年检查1-2次患者的自我监测技术,尤其当自我监测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或临床情况不相符时,必须检查其监测技术的质量控制情况(包括对照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监测和与医院血糖监测的一致性)。   2. 血浆葡萄糖水平比全血葡萄糖水平高10%-15%,在解释血糖水平时应注意所采用的仪器是检测的血浆葡萄糖还是全血葡萄糖。   3. 患者应做好血糖监测日记,包括:血糖测定时间,血糖值,进餐时间及进餐量,运动时间及运动量,用药量及时间以及一些特殊事件的记录。 糖友出现10种情况赶紧测血糖   1.出现饥饿感。许多患者认为,有饥饿感就是低血糖。其实有些患者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自身血糖很高但不能被身体利用,也会产生饥饿感。因此,觉得特别饿,一定要查查血糖,以避免盲目施治。   2.口渴。口渴是高血糖的症状之一,因此在喝水前最好搞清楚,到底是因为血糖高还是因为体内缺水。   3.疲劳。血糖波动时,患者易感疲劳。所以,如果觉得全身没劲,应测一下血糖,采取相应措施。   4.开车。患者在高血糖或低血糖时开车都是很危险的。如果血糖过低,你可以先吃点糖,15分钟后再检测一下,确认正常后再上路。如果测出来血糖过高,最好请别人开车。   5.睡得特别死。有些患者睡得特别死,血糖高、低都不能把他们弄醒。对这些患者来说,如果血糖近期不稳定,最好上床前测一下,上闹钟半夜起来再测一次。   6.脾气变大。低血糖的症状包括易怒、焦虑、颤抖、心慌、出汗、饥饿等,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因此出现情绪变糟时,也许该测血糖了。   7.压力骤增。家庭变故、工作压力会使血糖水平升高,如果压力来源持续存在,需要频测血糖。   8.忙碌。忙碌本身会让血糖升高,另外也容易让人忘记测血糖,甚至忘记吃饭。因此,忙的时候不妨用闹钟或便条来提醒自己测血糖。   9.锻炼。运动会使血糖短暂升高,接下来又能降低血糖。应该咨询医生,看看运动前可以接受的血糖是多少。锻炼时要把应急的甜食和手机、血糖仪带在身边。   10.感觉任何不适。糖尿病人应该对身体的暗示保持敏感,出现任何不适都要尽快测血糖。 血糖检测什么时候最准 ①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事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 血所测定的血糖值,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   ②餐前血糖:早、中、晚三餐前空腹时所测定的血糖。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应测定餐前血糖。   ③餐后血糖:早、中、晚三餐后所测定的血糖,由第一口进食开始计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的病人,要和平时一样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以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最有价值,可以反映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并观察进食及降糖药是否合适。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   ④夜间1:00——2:00血糖:用以监测和鉴别夜间低血糖。使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者。   ⑤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   ⑥随机血糖:一天内任何时候所测血糖,尤其在加餐、运动、低血糖等情况下,可更好地反映血糖的波动性。 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