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意义.docx
下载文档

ID:1001430

大小:20.17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传统文化 生态 文明 建设 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延续的物质根底,人的思想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先民最早的生态萌芽思想源于对宇宙的探索,对自然的崇拜,进而衍生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顺天说〞。尤其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将“仁爱〞亲亲惠及整个人类,道家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现今,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焦传统文化,以史为鉴,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乎世界开展。  关键词:背景,儒家,道家,启示  目 录    第1章 古代传统生态思想产生背景 …………………………………………5  第2章 阐释儒家和道家生态文化思想……………………………………5  2.1儒家生态文化思想…………………………………………………………5  2.2道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6  第3章 对现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6  3.1 遵从平等的价值理念………………………………………………………6  3.2 遵从自然法那么………………………………………………………………6  3.3正确处理环境与开展的协同关系…………………………………………7   古代传统生态思想产生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这些特征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封闭性是中国地理环境的一个特点。中国西北部是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东南部那么是浩瀚的大海。而孕育出中国文明的黄河流域,与中国的总体环境相似,上古时代的黄河中下游北方是无法耕种的草原;往南是难于开垦的森林;往东是无法跨越的大海;往西那么是不利于农耕的高原,依据现有的封闭的环境,中国人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文明。顺天说是一种自然观,发端于古人对自然四时的认识,是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顺应自然的思想,古人生活与天地自然之中直观地觉察到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形成的思想,进而形成了典型的内向型文化气质。和谐的文化风格使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讲究和谐统一、仁爱亲善、和睦礼让。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也渗透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思想。  先民历来把自然生态环境看作是自己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当时的人无法用自己的认识水平去揭示各种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他们只能将之一切归于那个至高无上力量的拥有者,这个拥有者不仅创造了世界,同时也控制着世界上万物的运行。  在对宇宙探索中,引发古人对自然的崇拜,而且形成了许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自为意识、观念和行为标准。  第2章 阐释儒家和道家生态文化思想  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内核中都有符合自己生态文明的观念,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对于“天〞也就是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张无为,不是说无所事事,而是要求节制欲念,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2.1儒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从“仁者爱人〞扩展到“仁者爱物〞,表达了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待母归〞。这种人类对生物的关爱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科学的认知,而是性善的人类情感归属的需要,儒家把这看作是“孝〞和“义〞的表达。这些思想应该成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要支撑。  2.2道家生态文化思想阐述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为此要尊“道〞、守“德〞,厚德载物。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对人自身的完善,从而影响社会开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3章 对现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  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物质文明不断进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得资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掠夺,生态遭到了空前破坏,诱发了一系列的自然报复,比方:空气污染严重、饮用水被污染、绿色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沙化日益加剧、雾霾天气更加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面对这些生态问题,我们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并借鉴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思想,并从中寻找解决方法。  3.1 遵从平等的价值理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开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根底。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失去自然载体和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生存和开展的危机。为此,我们要摒弃传统社会以物质生产为中心,而转向以人、社会、生态的协调开展为中心。以“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思想,看到自然统一的整体性,又能充分尊重其差异性,让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并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3.2 遵从自然法那么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庄子知北游)。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告诉人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和人一样,有其存在、开展和演化的过程。在处理和自然界的关系中,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维护种际平衡,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去损害其他物种的利益,从而导致生态失衡。  3.3正确处理环境与开展的协同关系  经济开展与环境之间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互动的关系。如果抛开环境,单纯开展经济,可以说经济和环境就是矛盾的。如果在经济开展的过程中,真正按照生态文明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环境承载的范围内开展经济,经济和环境之间就是良性的、统一的、互动的。因此在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某种程度上说,经济社会开展过程就是变生态环境资源为人类社会财富的过程。当前的重点就是解决好人类社会需求与生态环境有限供应之间的矛盾,着力强化人们的生态环境观,并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来保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转变开展方式,尽快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开展模式诱发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文明思想要求人们把从自然中获得的平常心、平安感应用到人际关系中去,以关爱、诚恳、谦虚、信任的态度来对待其他社会成员,从而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协调。在市场经济不断开展的今天,这一思想对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转变社会风气,转变人们价值观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