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如今“互联网+”在众多商业及公共服务领域落地开花,也蔓延到了象牙塔,对智慧校园改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跟上“互联网+”步伐,教育界近日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在日前举行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上,全国30多所高校负责人一起探讨了智慧校园建设目前面临的痛点及解决思路。会上大家都有共识,即互“联网+”正推动着数字校园加速向智慧校园升级,很多高校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智能化服务。但与此同时,很多高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智慧校园的目标还远未达成。首先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即时沟通能力不强。目前大多数高校和学生之间主要信息沟通还没有完全实现移动互联网化,甚至很多学校仍然通过布告栏或者老师、班长通知的方式,而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即时信息也面临信息数量有限制、无法对不同类型学生实现精准发送等问题,造成沟通效率低下。其次学校提供的管理服务不够便捷。高峰期各种缴费处大排长龙;自助交费的POS机数量有限、分布各处难找;办公处上下班时间没跟上课时间错开,有时学生办个手续还得请假;公共秩序管理成本高、安全隐患大;教务管理触达率低;校园内消费场景繁多、不环保、难管理……学校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花了巨大成本但效果甚微,学生也大吐苦水。再次是各个部门信息流通不畅。学校部门机构繁多,经常会出现学院和行政部门各自建网站、找了不同的公司开发、使用完全不同的系统,难以统一管理。这就导致了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等系统及数据各自独立,部门数据不能有效及时交互;新生数据不能及时同步到各部门,导致各部门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学籍变动、人事变动,信息缺乏互通;学生处和后勤部门信息不统一,学生突发状况很难处理……学校内部信息流通亟待畅通。最后是校园开发力不足。建设智慧校园的平台需要大额资金、人员和技术投入,这对很多高校而言是个大难题。不少高校负责人在会上都提到,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以上的四大痛点,归根结底是没有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以及没有充分调动外部资源去建设这个平台。那么,这个统一的系统平台应该是怎样?应该如何去建设?第一,智慧校园所依附的平台,必须与高校学生群体的习惯和偏好相符。正所谓“人到哪里,我们就去哪里”,目前高校学生主要集中在9...